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22|回复: 0

活着的原因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25-4-30 07:53
  • 签到天数: 4463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Master]十年《功德圆满》

    发表于 2024-4-10 11: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32ce91d4bd03d6d7ec.jpg
    9 v0 f; f, C" D4 L6 z2 [
    " U2 w( Q5 \$ `8 Z1 l* C很多年前,社会上曾流行一种说法:中国人“生不起、住不起、病不起、死不起”。这里的“死不起”指殡葬费用的高昂。科技发展到今天,医生面对最大的问题不是病人如何“活下去”,而是如何“好好地走”。某种程度上说,不得“好死”可能是现在最被我们忽略的幸福难题。中国各大城市在陆续发布幸福指数。但这些发布很健忘——忽略了“死亡质量”也是幸福指数的核心指标。
    / |- _1 o, ~+ i2 Y, y
    : b7 D) j6 A; Z! z9 D$ G生是死的开始,死为生之终结。死亡是每个人都要面临的,就身体方面来说,临死者的生理通常都会出现各种问题。在各种身体和精神的烧灼中,死亡便让人产生一种恐惧和焦虑。由此,便有了“死亡质量(Quality of death)”之说。"死亡质量指数"可以看透一个国家的医疗理念和人文精神。临终关怀,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标志,也是社会进步的需求。
    4 b) S  {, D# E8 j' j. H+ X6 X$ g+ D; G" e% i/ s
    当我们把太多的精力用于探索“死亡的原因”的同时,也许更应该在彼此都活着的时候想想活因——“活着的原因”。生命关怀是一个普惠的事业,每一个人都可以做出自己独特的贡献。8 R+ S0 H* o; m$ E. ]3 Q" f& l

    + }* W/ t2 b6 E' \* I) Y有时候,告别,也许才是最深情的告白。放手,也许才是最深刻的挽留。
    6 {& P$ @4 B+ B; B: v; U
    / m. W0 G3 ^9 P8 G* I正视死亡,才能真正拥抱生命。- Y1 ~0 N+ x0 j- O% ]& n0 q

    ( f6 R4 ?5 H- q; o; a9 w* Z& x012 b0 d% u6 p3 V  M* j, p6 U

    3 M2 V3 |+ }1 [) A" z1999年,巴金先生病重入院。- _8 L8 t4 }7 F, e4 u. o5 g

    - n1 p3 {# L4 W  c- h0 [  H: a一番抢救之后,生命得以保存,但从此插上了鼻饲管。“进食通过胃管,一天分6次打入胃里”。这根管子至少两个月就得换一次,“长长的管子从鼻子里直通到胃,每次换管子时他都被呛得满脸通红”。长期插管,嘴合不拢,巴金下巴脱了臼,“只好把气管切开,用呼吸机维持呼吸”。5 M; ^% P' N; _  S6 G! c

    % ^: t- `2 {5 @5 B. y( ]" t* f巴金本人很想放弃这种生不如死的治疗,可是他没有了选择的权利,因为家属和领导都不同意。
      V0 w+ U+ p5 e/ `" q  s0 e
    ' ]: w5 R. c, P* W“每一个爱他的人都希望他活下去!”% f  a" w" j5 c; O4 _, A9 [: n. B* g! a3 f
      g# @+ j9 w) X6 Q9 m8 a
    哪怕是昏迷着,哪怕是靠呼吸机,但只要机器上显示还有心跳就好。就这样,巴金在病床上煎熬了整整六年。他说:“长寿是对我的一种折磨”。
    : i/ J9 z$ @7 I$ C: H+ f: x3 f1 z) g6 k7 U) f$ X
    02
    * g8 w* r. n$ c# ~8 P4 ]- K
    ( F' U% E! W: d' ]5 p. T; q上海一位大夫,讲了这样一件普通的事——之所以说普通,是因为这样的事每天都在各大医院发生着。# r, ?/ i2 z2 p
    % d  M: W7 g9 j! X4 p6 g
    一位八十老者,因为脑出血入院。家属叮嘱:“不论如何,一定要让他活着!”4 J5 w' U& D8 R
    1 Y) y& J) i0 |! ]/ V
    手术之后,他活了下来,气管被切开,喉部被打了个洞,那里有一根粗长的管子连向呼吸机。
    8 u+ J9 ^  _4 T" ]! Q) Q$ Y: R' ~; h, S* }  H, e
    偶尔,他会稍微清醒些,痛苦地睁开眼。这时候,家属就会格外激动,拉着我的手说:“谢谢你们拯救了他”。
    4 F6 z# A7 p, ]8 ^& v) k& a: Q7 u7 {  ^: t$ C% U
    家人轮流昼夜陪护他,目不转睛地盯着监护仪上的数字,每看到一点变化,就会立即跑来找我。
    ( L1 c$ G+ N0 O/ A) I3 F" U/ b. w
    # B4 v+ B" A2 h% j  }后来,老人肿了起来,头部像是吹大的气球,更糟糕的是,他的气道出血不止,这使他需要更加频繁地清理气道。每次抽吸时,护士用一根长管伸进他的鼻腔,血块和血性分泌物被吸出来。这个过程很痛苦,只见他皱着眉,拼命地想躲开伸进去的管子。可每天反复地清理,却还能抽吸出很多。
    % g3 h% ^* k3 F! |2 q5 ^: i7 v. l9 Q
    每当这时,他的孙女总低着头,不敢去看。我问家属:“拖下去还是放弃?”家属们义无反顾,要坚持到底。孙女低声说:“他死了,我就没有爷爷了”。
    9 b  t: G0 |6 l5 ~
    $ F' G; E8 W- z4 p5 `9 O( h7 I治疗越来越无奈,他清醒的时间更短了。而仅剩的清醒时间,也被抽吸、扎针无情地占据。他的死期将至,我心里如白纸黑字般明晰。便对他孙女说:“你在床头放点薰衣草吧。”她连声说:“好。我们不懂,听你的。”8 {' n& B4 C; V- J

    4 }8 D4 \. q- u第二天查房,芳香扑鼻。他的枕边,躺着一大束薰衣草。他静静地躺着,神情柔和了许多。8 f, f; C' w) _

    3 H& N$ t1 ~, ~' S; s十天后,他死了。死的时候,肤色变成了半透明,针眼、插管遍布全身。面部水肿,已经不见原来模样。' F" ]% f, v5 @+ s+ [& g4 t

    + ?$ C5 e- Q  z; f" y) z6 [' o我在心里问自己:“如果能自主表达,他愿意要这十天吗?”
    ( o; V/ Q2 L, s- w( x: o* ^2 f' _" n+ R
    这十天里,他没有享受任何生命的权力,生命的意义何在?让一个人这样多活十天,就证明我们很爱很爱他吗?我们的爱,就这样肤浅吗?
    1 H# m  T/ W! h; E$ w3 ?( a. V, ^! q
    + ]3 ?. j& u- r- C* R& {03% Y2 t; s( n6 n6 R
    - O. s" }8 C+ \; Z
    所有价值观的背后,都是一个根本性的人生观:你是愿意活得长,还是愿意活的好?你是愿意用金钱和痛苦换来几个月的生存期,还是就此离开、告别亲人?我们应该明白: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人有选择的权利。) v; q- L9 x" [8 }1 }0 O9 k
    / f/ C' M, {4 p2 a5 D
    人不能选择生,但可以选择死。这个“死”,既不是提前死(也就是所谓“安乐死”),但也绝不是推后死,不让他死——而后者,却恰恰是现在全部医疗科技、医学伦理的逻辑基础。9 y6 p: D- I0 Y1 m

    # E/ h4 K  q, T7 P& l1 \8 r2 [  c0 A作为病人,要学会告别,作为亲人,要接受告别,作为医生,要面对告别,国际上的生命预嘱运动、DNR(放弃抢救)运动、NO-CPR运动,或者我们中国人讲的善终,说的都是这个意思。3 G6 J* D6 Q: T% G* ]; R! u4 D+ @
    9 R$ w" r3 \" x; T% |* v6 a+ H
    生命是自然而然而来,也应该自然而然而去,这本来就是我们东方的自然主义生命观。不然就真像《黑天鹅》作者塔勒布说的那样,“面对绝症,大自然让你忍受短暂的痛苦之后很快死去,而医学让你忍受漫长而缓慢的痛苦之后才死去”。
    7 u; F, x9 W4 T9 c
    / {" P" L& g' ~2 R人临终的时候,除了肉体的痛苦、心理的恐惧,其实还有两种隐形的伤害:一种叫医源性伤害(来自医疗的伤害)、一种叫亲源性伤害(来自亲人的伤害)。+ ^+ T" h/ X# E( h6 f. }( i0 e1 S. h
    9 j; B& O8 }+ {+ ~8 i# X
    很多病患家属有一种愚蠢的孝顺观,因为我孝顺你所以我要治疗你,不准你死,哪怕你临终前痛苦万分。而医生则有一种傲慢的治疗观,因为我是医生所以我必须成功、必须抢救、除了扶伤还一定要救死,不然我就没有职业成就感。
    ; j# {0 m7 F1 G/ u
    % Z; F. G" I- @& _+ T$ ]1 w其实,前者难道不是以爱的名义实施爱的暴力吗?表面对父母好,实则对父母恨,在父母辛苦一辈子以后临死还要折磨父母以便做给别人看:你看我们多有孝心!后者难道不是以科技的名义实施医疗的暴力吗?0 R! |& q4 Z% P& Y! }

    % ~' T9 T4 R$ `别忘了特鲁多医生说过,医生的职责“有时是治愈,经常去帮助,却总是抚慰”。在生与死的边缘,有太多的模糊不清,在生命的最后关头,让另一种新型医疗观起作用,让舒缓医学起作用,让宗教起作用,心理学起作用,生命关怀起作用,不要让愚孝愚治观起作用。这才是我们中国人追求的“善终”。2 Q5 ^1 D  v, b( n* z

    8 l: \) ~; c1 U04
    4 [) D7 i  t" C0 Q
    5 B, Y/ I0 c: p6 e" H* |“不要再开刀了,开一个,死一个!”。
    $ [  ^4 F  Q2 x/ m6 ^+ G. H3 J/ m9 U/ w  b. f: F
    从2015年起,原上海瑞金医院院长、中国抗癌协会常务理事朱正纲,就开始这样四处去“拦刀”。他在不同学术场合央求医生们说,“不要轻易给晚期胃癌患者开刀”。! ~. o' O) ?! i1 ^. e, x0 d. ~$ R

    1 Y4 ?; P7 d6 `& Q$ ^5 Y现在中晚期胃癌患者一到医院,首选就是开刀,然后再进行化疗放疗,“先把大山(肿瘤主体)搬掉,再用化疗放疗把周围小土块清理掉”,这种治疗观念已深植于全国大小医院,“其实开刀不但没用,还会起反作用。晚期肿瘤扩散广,转移灶往往开不干净,结果在手术打击之下,肿瘤自带的免疫系统受到刺激,导致它们启动更强烈的反扑,所以,许多晚期胃癌患者在术后几乎都活不过一年”。
    $ k+ [/ y' P2 d! L+ b: D2 n7 N+ O+ L+ m7 z6 y  k9 s
    而现在欧美发达国家很多都采用“转化治疗”,“对晚期肿瘤患者一般不采取切除手术,而是尽量把病灶控制好,让其缩小或慢扩散。因为动手术不但会让患者死得更快,而且其余下日子都将在病床上度过,几乎没有任何生活质量可言”。/ q& K9 Q  Z8 z

    7 y0 j8 x3 j3 L7 K/ y. T  V; ]朱正纲更愿称自己是“肿瘤医生”,外科医生关注的是这次开刀漂不漂亮,肿瘤医生则关注患者到底活得好不好,“这有本质的区别”。/ z6 L1 o( _, J

    % E2 G: o) D: z8 c8 \05
    ; S% I6 I4 M  D# b0 g/ o! U% h) K4 y7 I; _/ E  B6 g( H" i
    2011年11月,美国南加州大学副教授肯·穆尤睿(Ken Murray),发表了一篇轰动美国的文章——《医生选择如何离开人间?和我们普通人不一样,但那才是我们应该选择的方式》(How Doctors Die?It’s Not like the Rest of Us, But It Should Be),文章写道:" {. x6 |& k8 b. p  S
    9 C  B( v4 Q, i3 B) D. f; @/ R( l
    就在几年前,穆尤睿的导师查理——一位颇有声望骨科医生发现自己的胃上长了一个肿块,于是他做了一个小手术,没想到诊断结果出来,竟然是癌症杀手——胰腺癌!2 m. h- {0 S# \: }  B

    * z; e9 P2 P/ k9 c4 G5 ?给查理做手术的医生是个高手,此公不但医术精湛,而且还发明过一种特别的治疗方法,可以把胰腺癌患者的5年内存活率,从5%增加到15%。当然,其生活品质会在医疗过程中大受伤害。
    ! j, C* z1 N/ k: a  f% z5 j6 n
    1 A7 U+ }$ L  a" _查理最终拒绝了这位名医的治疗方案。他关掉了自己原本做得很成功的诊所,把最后的时间全用在了和家人一起享受人生的最后时光上,尽可能地找到最惬意的感觉和状态。他完全没有做化疗和放疗,也没有再做任何手术。
    6 t7 v8 g- m' V; Q& {/ I
    8 f* J* y: e7 {& j几个月以后,查理在自己的家里病逝,亲人们都陪伴在他的身旁。美国著名的医疗保险制度Medicare几乎没在他身上花钱。当然,查理不是为了给已经千疮百孔的Medicare省钱,他是为了自己在人生最后的珍贵时光里,尽量享受生活。换句话说,在生命的数量和质量之间,查理选择了质量。
    , A8 J4 h2 x; ~) ]0 W. N6 T" l  _- ^6 A8 d  d* K( Y) ^1 {/ I
    穆尤睿发现,不只是查理,很多美国医生遭遇绝症后都作出了同样的选择。“医生们不遗余力地挽救病人的生命,可是当医生自己身患绝症时,他们选择的不是最昂贵的药和最先进的手术,而是选择了最少的治疗。”
    - r, t9 M9 _7 D, u( x
    6 |* `# E- c& j  a6 {0 @7 g: I他们在人生最后关头,选择了生活品质。
    6 p" x. }) G# k! N: K1 Q8 K( Y' k+ N0 |$ K4 Y
    有不少久经训练的美国医生,曾经和家人认真讨论过当死亡无可避免时,病危前自己的选择。他们反复叮嘱,当“最终的判决”来临,当自己在人间的最后弥留之际,千万不要让任何人闯到家里来(他们选择不住医院),尤其是在给自己做抢救时的人工呼吸(即:CPR, Cardio Pulmonary Resuscitation)时,把自己的肋骨给压断(CPR常常导致肋骨断裂)!6 R* ~3 \7 J5 X0 }
    # g; b$ H- W1 f: N9 r* }
    一个人失去意识后被送进急诊室,通常情况下家属会变得无所适从。当医生询问“是否采取抢救措施”时,家属们往往会立马说:“是。”$ r# ~- ?1 d2 @( Y1 k4 p
    # L2 G; N) Y* h% Z
    于是,患者的噩梦开始了。
    # |0 R; N% \% z, T. j7 n9 ]6 g( ?2 V4 s
    为了避免这种噩梦的发生,很多美国医生重病后会在脖上挂一个“不要抢救”的小牌,以提示自己在奄奄一息时不要被抢救,有的医生甚至把这句话纹在了身上。因为这些“医疗天使”们耳濡目染过太多的医学“无用功”(futile care)了,他们深深知道,当一个人的生命已经走到了尽头,身体极度衰竭,行将“油尽灯熄”之时,实际上已经丧失了判断力和决定权,“这样‘被活着’,除了痛苦,毫无意义。”
    # r3 w2 |$ E) p8 A" m: u( a% o5 ]1 J3 a* y. P+ {
    06, Y( C! z; E) Z/ `" h

    9 e8 z1 f  j- {3 F5 ^8 H( K( A以英国为代表,不少西方国家,对绝症晚期的病患,提出“缓和治疗”的建议。
    ; p9 r7 M4 F" h
    ' c/ q1 I8 C! o2 A$ |何谓缓和治疗?
    1 V: R" T$ u. \, P6 T  t( `+ @/ m  r/ X  R# Y
    “就是当一个人身患绝症,任何治疗都无法阻止这一过程时,便采取舒缓的疗法来减缓病痛症状,提升病人的心理和精神状态,让生命的最后一程走得完满有尊严。”: r* ?2 H( N4 w

    : j( q) G  l+ O+ P% O+ F缓和医疗有三条核心原则:4 C1 f7 s* S- z2 |/ L2 D$ `
    : V' {* ?, a5 m# `0 w  W
    1、承认死亡是一种正常过程;4 z- o8 D7 a' E' t7 _

    ( D2 C8 o1 ~" ~- |2、既不加速也不延后死亡;, Y% q+ W% k6 K  X* }1 z) U7 P8 T
    ; @! e8 J; h4 {- F& \* v8 k. N' r
    3、提供解除临终痛苦和不适的办法。- t$ ?9 ^) A7 a5 y2 Y2 k7 f

      h8 H0 k+ q4 U+ j4 w英国建立了不少缓和医疗机构或病房,当患者所罹患的疾病已经无法治愈时,缓和医疗的人性化照顾被视为理所当然的基本选择。6 g& w5 b' D) |

    $ z% J( f4 u; Q4 I' m2 F! H这时,医生除了“提供解除临终痛苦和不适症状的办法”外,还会向患者家属提出多项建议和要求:- k& m  U6 v1 _' p5 R  w1 |1 ^

    . ^' T1 ^9 C- v- j1、要多抽时间陪病人度过最后时刻。. [( ~: \4 W: }; F% e8 ?  `) a

    ! }0 M% B% c7 V" L2、要让病人说出希望在什么地方离世。
    0 h7 f$ c4 Y4 T1 I2 j6 ?* c+ `( N3 L& x. y
    3、听病人谈人生,记录他们的音容笑貌。
    ( s0 ~1 I: q! q
    3 ]5 }, n; g' R7 H$ M/ L4、协助病人弥补人生的种种遗憾。5 M% p8 A9 P2 [3 |+ c6 g
    & d  ]0 B, b# l" X8 M6 h6 B9 f
    5、帮他们回顾人生,肯定他们过去的成就。4 H, j" ~8 R! X3 ]( s, E' L

    3 @6 r" C7 U# Y& [. n……
    , R& }: S8 V3 Q$ {% m0 G0 v; m( G' @
    对于晚期癌症病人家属来说,不能够永远只是寻医问药、寻医问药,错失与亲人好好告别的机会窗口,酿成终身大错、终身遗憾,除了寻医问药本身需要吸取魏则西的教训,提高自己查找权威医疗信息的能力外(这是另外一种在中国医疗丛林里的生存必备能力),一定要千方百计多多了解自己的亲人,在最后阶段(国际标准大概是临终前六个月),与他一起主动共创可供日后缅怀的人生回忆物,仔细了解和记录他的生平成就,深情陪伴,大胆倾诉,临终前紧紧握住他的手,等等,可以做的事情很多,起码有十五项。
    8 k8 B. g# j) Z$ F* x' y% {; L* T! g0 H7 s/ X7 _9 [& V; p
    对于做医生的来说,除了本专业,真诚希望能更多了解临终关怀,了解舒缓医疗,祈祷中国能够出现更多的临终关怀医院,收治更多的晚期绝症病人,不要让他们无处可去,同时由衷期待做心理学的应该勇敢的向前一步lean in,在每个中国人都会遇到的人生L型断崖期,伸出双手,抚慰人心。
    " Z  J: y& r" E. H5 |/ e1 ?! ?5 [. x- h, O
    有时候,告别,也许才是最深情的告白。放手,也许才是最深刻的挽留。
    $ T& [+ O. @$ [  n8 X8 q0 ]2 I) B- h. p5 ~7 |* e
    当我们把太多的精力用于探索“死亡的原因”也就是死因的同时,也许更应该在彼此都活着的时候想想活因——“活着的原因”。生命关怀是一个普惠的事业,每一个人都可以做出自己独特的贡献。) Z$ d& i* ]. \7 G% A; ^9 p! j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好手网

    GMT+8, 2025-5-1 17:52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09 - haoh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Started 0 days (0 years) ago.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