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lyttonz119 于 2011-2-16 15:58 编辑 5 c0 @# D; R9 M: w
* V2 v; A- _ J. _ d. Z. n& N 音乐起源
, j2 i5 F' O4 W' e7 e: [( e4 W( F* p$ p
: i6 j$ ?6 h( m, ?( A
, {5 y. q. }1 U+ A. p$ p: ~4 C 学科知识成果的获得与突破,莫过于两种方法:一种是“踏破铁鞋”,一种是“绞尽脑汁”。
( r2 t5 ^* l- C* D; a$ G2 g! X. y" P1 i
由于音乐的表现是一种行为方式,无从塑造空间形象,故难以借音乐(旧音乐)本身来研究音乐本质。对中国音乐起源的研究,我国学术界的先辈们也只能在“踏破铁鞋无觅处”又幸得些许文件及文物的情况下,用这些记录音乐的文献和音乐表现的载体(如:骨笛),绞尽脑汁地进行分析、探讨、研究、设想、推论、定义……从不同角度、不同深度阐述了各种中国音乐起源学说的观念。 & N1 N9 ~% F+ D/ k; ?
9 r9 R' g7 ?6 L7 B5 }
现实决定着我不能也“踏破铁鞋”般地去寻找历史遗留下的痕迹,来进行学术问题的探索、研究。幸得我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用已得的“历史”,认真分析、深入研究、试探性的推论“音乐的历史”。当我们没有“踏破铁鞋”般的付出汗水时,我们应该“绞尽脑汁”地付出人类的“智慧”。 3 ]0 ^( P: R6 K6 b8 X
) Y' i. U% z% ^% B( p; I 音乐是人们在认识自然界各音的基础之上,把各音创造或选择地组织、编排起来的、以乐音和噪音为表现媒介和载体的、用来表达人们思想感情、现实生活的行为方式。
5 ~8 X4 h6 p3 \6 V. S2 a& S. F; M. J8 h$ w4 H8 C a1 I# e
一门学科的定义正是对它自身本质的描述。经过对音乐这一定义的仔细分析,加之以部分中国古文献作为“参证”,我认为中国音乐起源于人性的“冲动”。这里所用“冲动”不只是狭义的感兴趣之意,它更多的是在人体中作为一种动力而存在,其意包含有对自然现象的冲动、对自然及极限的挑战、对未知事物的求知、对已知事物的创新、发展和对人的个性行为的偏好等。比如登山者对山的眷恋和对登山运动的忠诚,其中的力量正如这“冲动”在驱动一般。这种人性中与生俱来的莫名的情感,指使人类不断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l& i5 d4 J% C3 X4 D
G* h8 L M6 ~7 ~
远古时期生产力低下,起初人类主要以涉猎为生,后逐渐发展,出现种植、畜牧等生产方式,所以远古人类与自然接触较“亲密”。但对自然现象的认识是被动的。重复性的经验及无意间突见的刺激是当时人类认识事物的“途径”。自然界固有存在的音无数次的刺激着人类,人作为一种有思想的动物,对他们有了经验性的认识。在认识由被动向主动转变的过程中,人对自然的认识程度不断加深,具有分辨能力的人们能够分辨出,那些音是悦耳的,甚至能认识到声音的来源及其音效。 * L' {* L. L9 q+ c( q% ]
8 y) p0 t; a( c6 G
在劳动过程中,不同物体的碰撞发出声音,这等普通性的事件不会引起劳动人民的注意,引起人们(某少数人)注意的是人为的声音会有自然声音的音效,人们无意的发现了这个必然的事实。人性的“冲动”开始指引人进行“音事”活动,如:用其它人为音创造性的模仿自然音,或直接用人声模仿鸟鸣,或者把音通过自己的意愿轮流交替地出现,使其跟随人的意志、满足人的心情需求。人用自己具有的创造能力,渐渐将“音事”内容及形式丰富起来。音乐的雏形就形成了。这时期的生产力极其低下,所以形成的只能是“粗简的音乐”。
8 b; ]5 F: m0 s: H1 r# t2 r6 i( d 2 [% l, Z, }+ E/ u/ U6 L
当时的社会条件决定,于生活没有太大作用的行为活动,是不会发展壮大的。音乐之所以能发展起来,就是人们认识到音乐的实用性:能够满足一种精神力量的需要;能够很好的表达感情和娱乐;能够作用于劳动激人奋进等。当然不一定由当时“粗简的音乐”直接作用于劳动、满足精神需要、表达感情和娱乐。或者人们再认识“粗简的音乐”之后,从中受到启发,又在劳动中创造出了一种乐,又为了满足精神需要另产生一种乐,或为表达感情和娱乐又产生一种乐。不同目的、不同形式的音乐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先后受到已有音乐的影响、需求性的被创造出来。由此时起,音乐羽翼渐丰,已经初步形成今人意识中的音乐,并蕴涵着无限的生命力而存在。在历史长河中闪烁着光辉。
: Y( S! Q7 y+ T7 I
, C' b K7 P7 i1 a/ ~ F 《吕氏春秋·仲夏纪·古乐篇》记载“……士达作为五弦瑟以来阴气,以定群生。”(士达制作五弦的瑟,用以引来阴气,用以安定人们的生活)一方面,这种用已有音乐作用于人们需求之上刺激了其它形式音乐的形成;另一方面,证明了当时人们对音乐的认识较为深入。《吕氏春秋·古乐篇》“……拊石击石,以象上帝玉磬之音,以致舞百兽。”(拍打或击打石片,用以模仿“上帝”玉磬的声音,用以引来百兽跳舞)一方面,证明了人为音模仿自然音的“音事”行为;另一方面,说明音乐是人创造性的活动。
* A' e8 M- e0 d# T2 m% c- a: R! Z" i
音乐在自然中从无到有,从雏形到“丰翼”的这一过程就是音乐的起源。综上所述,概括性的描述中国音乐起源的这一过程,那就是:以劳动为背景,客观存在的自然(现象)为根本、人对自然的认识为基础,无意的发现为条件,人性的“冲动”为动力,有意的创造为手段,作用于生产、生活、满足人们的需求为目的,使自然声音升华出来,形成音乐。如果把中国音乐起源归宿到“点”上的话,那就是:“人性的‘冲动’作用于自然声音使其创造性变化及其升华,形成音乐。” + h9 Z6 S9 s }8 H9 h9 J
+ @7 f- g( R( p4 I. Y1 K
人性的“冲动”促使了“音”向“乐”的飞跃,我认为中国音乐起源没有比这更好的归宿了。
% s1 U( e3 I( ]; F# s: q
, |8 l: n/ s8 D: l) d4 L 古文献反映的音乐起源多源的观点:一、音乐作为一种精神力量的需要而产生;二、为表达感情和娱乐而产生;三、音乐在产生过程中曾模仿大自然音响与鸟类的鸣声;四、音乐直接起源于劳动生产过程。在前两者的情况中有音乐的产生,并且是具有一定风格、形态、特征、形式的音乐。这或许只能作为音乐的一种形式而存在,它的产生建立在对“粗简音乐”的认识。第三者是音乐产生过程中的具体“音事”内容,难以“尊为”中国音乐起源。第四者本身也是音乐的一种形式,“一切知识无不起源于劳动”固然不错,但却无法突显“音乐”的个性。上述多源观之四点,乃是先辈们汗水与智慧的结晶。这里并没有否定的意思,只是看待事物角度的不同决定着最终结果的不同。多源观是把音乐分划成各种形式,就其不同形式追溯其不同源源。我则把各种形式的音乐统汇成“总体音乐”来对待。分类式的音乐起源必定是多源的,而一统式的音乐必将是一源的。两者虽有形式的区别,却无本质的矛盾。: O# M9 V2 I! R9 U! _. [8 l
7 N) \1 u6 @, n2 Q: }
如此中国音乐起源就有,多源观:需求说、娱乐说、模仿说、劳动说、性爱说等;一源观(我所认为的):人性的“冲动”作用于自然声音使其创造性变化及其升华,形成音乐。此时的需求、娱乐、模仿、劳动等音乐,都是通过对“已有音乐”进行的直接或间接的利用和指使性主动或需求性主动的创造,作为音乐体系的一种形式而产生和存在,是音乐发展的过程。由此一源比起多源其源头更加深远。 有如:天降水于山,分流而下,终汇一处,齐流共下,成河。河之源是山坡,还是分流而成的小溪?源头应该是高处,而不是从各方汇聚而来的“分流”。所以一源观更能发掘事物的“根”之所在。“人性的‘冲动’”,这冲动之作用正如上喻中“山高所成之势”是“静水”成为“动水”的决定性因素。因此成为河之源头才“当之无愧”啊!% `4 V+ q! B, o* \. D8 e! y/ e* W
' a* G0 u( Z$ H2 Q+ l% J3 K
然而,一源与多源的争歧必将是长期的。经得起考验的才是相对正确的,正如当初“日心说”与“地心说”的“较量”,也许只有“时间”才能判断和选择。而这一切少不得人的参与。 * Z7 ?0 Q+ g: N2 ~2 _5 J2 ~8 V
4 x* a; i, k @# w& p' g2 v% M9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