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开心 2024-4-1 14:48 |
---|
签到天数: 617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9]签到八年
|
- _& K4 q- a8 g. n% |9 k" i5 ^, X. N) F; ^. x1 z, n" T: i3 \
黄光裕走了一步辘轳炮。2011年3月9日,国美电器公告称现任董事长陈晓将辞去董事局主席一职,由张大中接任。
( T0 Y3 W" O8 |$ l1 I" D) {7 h 去年8月,黄光裕曾在狱中提出五项提案,包括撤销配发,撤销陈晓、孙一丁董事局主席、执行董事职务,委任邹晓春和黄燕虹为执行董事。此次陈晓离开董事会,意味着黄光裕在狱中的五项提案全部达成。
9 P; U$ X# h* I" ^2 \- | 紧接着的3月28日,国美电器发布了签署张大中名字的2010年度财报。财报显示,国美电器上市公司826家门店实现营业收入509.1亿元,同比增长19.32%;实现净利润19.62亿元,同比增长39.25%。事实上,这是陈晓期内的最后一份年报。
* J0 q @% m; t/ T8 C' j# u3 n 不过,对比“老对手”苏宁电器发布的年报,国美电器的业绩逊色不少。2010年,苏宁电器1342家门店实现营业收入755.05亿元,同比增长29.51%;实现净利润40.12亿元,同比增长38.82%。国美的净利润已经不及苏宁的一半。! C( W9 m% j+ y* G J
刚刚经历完一场权力之争,面对这样的业绩,新任掌门张大中能否带领国美重返辉煌呢?
" ^5 R7 j l: y( |, E / r! z, h# ~. c: V) E0 _1 G
大中、国美、苏宁的“三国演义”
. S! W" ~% w9 X& H3 [8 T+ s 张大中何许人?大中电器创始人。- D6 s' W* m! t x7 m. U1 H7 h* s
1980年冬,张大中在自家厨房里亲手制作了60台落地灯,赢利160元。1989年大中电器成立,到2006年全年的销售额为87亿元人民币。20多年来大中电器主要在北京扎根,同时也向华北地区发展。而其占据北京电器销售50%的市场份额,成为唯一覆盖北京内城、社区及远郊县的电器连锁商。
3 H9 b$ U. h/ L 出生在北京的张大中,据说是“老三届高中生”,曾在北京郊区农村下乡插队,1972年被分配到北京市海淀区供销社工作。1989年初,营业面积仅有10平米的“大中音响公司”在北京西单开业,进行元器件销售,这是大中电器的第一家门店。1999年,大中电器作为电器专卖连锁店正式起航。
* Q, t, P- I/ P: A5 ~8 {8 _, C 2005 年是大中的鼎盛之峰。这一年,58岁的张大中初步确立了全国扩张的思路。他派出10 多个考察团,以图用重金占领全国市场,扩大大中的领地。这一年,大中在北京的门店销售占到了市场的40%,相当于国美和苏宁的总和。1 D- w# a' A' {2 k. r% x# \( E" j* V
就在大中电器深耕北京市场,年销售额突破百亿的同时,另外的三家家电连锁企业却已经对其形成了合围之势。晚于张大中四年进入北京家电销售的国美电器此时以北京为中心,辐射全国连锁经营卖场,并于2002 年成功上市融资,成为大中最强劲的对手;1996 年重树永乐品牌的陈晓,和40位一同奋斗的同事用两年时间在上海滩站稳脚跟;1990 年卖空调出身的苏宁老总张近东到了1995年已经成为连锁家电卖场的掌舵人,他以南京为腹地,迅速攻克其他城市重镇。
; k p- e5 r# ~$ _ 虽然大中也取得过骄人的业绩,但据大中一位管理层人士介绍,随着企业规模的上去,人才储备严重不足、管理体制也开始不完善了,公司内部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等问题相继暴露出来。另外,民营企业普遍存在的一言堂、决策随意性过强等问题,在大中电器也有。而此时张大中则过多地沉浸在快速增长的店面数量和营业额上,据称他当时简单地认为,引进高学历、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大中电器即可以发展成所谓的“中国第一商团”。( y# O! Z4 g3 K5 _" J0 c; j+ J
内在的问题不断与外在销售的绚烂形成鲜明对比,在这样的局势面前,还有三年就到退休年龄的张大中开始琢磨怎么把自己辛苦创办起来的企业卖掉套现。
Q4 q% t8 H% s8 o 最早传闻百思买欲收购大中电器。到2006 年4月,永乐和大中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计划通过股权置换的方式在一年内完成合并工作,合并后将产生中国第三大家电零售企业,有实力对抗国美、苏宁两位电器大鳄。为了表达诚意,永乐甚至先行支付给大中1.5亿元的“合并保证金”。+ |* J9 O2 N' {; O* k9 A5 N/ b
令张大中始料未及的是,永乐在宣布收购大中不到3个月,自身即被觊觎上海已久的国美纳入麾下。事情突然起了变化。大中想卖而不能,永乐想买而无力,国美态度游移,苏宁冷淡处置,百思买横插一脚使这一收购戏剧效果不断。
- q$ q* J% T2 @9 @+ f 黄光裕是否表态对大中感兴趣,陈晓面对媒体说跟他做不了朋友,张近东品评他到了退休年龄。对于这些,极其低调的张大中守口如瓶。
, \2 X$ c! h3 b& w 接近张大中的人说,企业内部事情无论巨细都要张大中亲自拍板决定。20多年的奋斗压力,2万员工庞大企业集团的事务,都很折磨人。有人说张大中老了,有人说他累了,有人说他希望在与永乐并购遭遇反复一事上受到了伤害。
. `4 y& }, o" z+ G. }: `/ F 原本想和永乐强强联合来抗衡国美和苏宁的,现在剩下大中只身作战。它所能做的只是,等待下一场被并购。此时的大中电器正周旋在国美与苏宁之间待价而沽。由于在领导风格上总是事必躬亲,大中电器没有建立起有效的管理监督机制,也没有培养出足以挑梁的接班人,因此出售大中似乎成为张大中的唯一出路。
i$ G$ Z6 D: Z 终于,2007年12月,张大中实现了他酝酿已久的“自主发展,择优而合”的战略选择。已在香港上市的国美电器控股公司,通过银行以委托贷款给独立第三方的方式,得到大中电器独家管理与经营权,收购价格为36.5亿元。此次收购完成了国内家电市场的大整合。
: r% m, _+ ?! b. H5 V, ]+ H, j" o3 F% f# o
: S$ Z5 L: O8 F1 U8 Y7 Z7 T! @( f/ {
张大中的“60而立”: f8 s/ w) d2 J/ r0 v! E
36.5亿加上永乐因未履行收购义务而支付的1.5亿,60岁的张大中手里已有38亿。是否退出江湖安享晚年?显然,张大中早有新的打算。+ ]1 m& ?2 w: p$ b+ {* R
就在大中被国美收购的前一年,陈晓和张大中还是一个战壕里的兄弟。如今,陈晓摇身一变成为劲敌公司的总裁,这多少让张大中有些心灰意冷。
& I9 t" ~# d$ A) |' n$ R6 ^/ o 事实上,张大中保守的性格是导致大中被吞并的原因之一。他信奉的“有多少钱做多大的生意”,以及“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等经营原则,使得大中电器在发展的过程中错失了规模化与资本运作的良机。死守着北京的一亩三分地,张大中是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 n' b, w3 A) B `3 m' `
对于出售大中,企业内部追随张大中多年的老员工叹息“他是真的老了”。对比国美的黄光裕(1969年生人)、永乐的陈晓(1959年生人)、苏宁的张近东(1963年生人),1948年出生的张大中确实没有年龄上的优势,但这是他无心恋战的原因吗?
! J; P' x5 z+ _/ v 如果之前,大中以市场排名第四的地位联合第三的永乐可以与“ 美苏”形成三足鼎立的话,那么现在,去掉永乐跻身三甲的大中却因与“美苏” 实力悬殊, 无法形成有实力的牵制大中自然难以自成一足。这一点张大中了然于心。8 _% Y% ^) b, w9 i7 T' t. O
2007年12月,国美对外宣布托管大中。而值得注意的是,在2006年6月,张大中拿出1个亿的资本注册成立了新公司——大中投资股份有限公司。这一切来得如此之快仿佛是早就计划好的,退休一说仿佛不攻自破。
* N% g3 P, _+ i7 h$ a( m 大中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将是一个集中了企业风险投资、整合并购上市等业务的公司,重点关注北京城市基础建设、文化建设、新技术开发等领域。尤其是政府关注的民生企业、亏损的国有企业, 不仅输出资金, 更重要的是通过输出人才、输出管理,将企业整合重生为百姓服务、为政府分忧。. W% H7 E5 `- h3 R/ H
张大中此次的新选择颇有意味, 因不善借助资本运作而错失大中发展良机的他, 反而投身风险投资行业。张大中的保守是否适合这个在中国刚刚起步不久的行业?对此,他似乎信心满满: “当年大中公司起家的时候,靠着卖6元钱的落地灯起步,创出大中电器这样一片天地。现在大中投资的情况不知道要比20多年前好多少倍!”, n1 k' a3 k# t/ w% j$ o
北京依旧是张大中二次创业的根据地。单就市场的熟悉度以及背后的资源来看,张大中确实占有一定的优势。之前大中的多位高管也追随张大中加盟大中投资,张大中因而也少了组建团队的压力。然而进入一个与电器销售行业相距甚远的行业,对于张大中与他的团队而言, 无疑是从零开始。
8 t G* m4 i$ D" G 近年来从成功企业全身而退转战风险投资行业的企业家为数不少,这些风险投资人因为有创业的经历, 从而形成他们独具风格的投资理念。张大中25年的创业守业经历对于他来说,算是一笔不小的财富。这笔财富与38亿的真金白银相加, 也许是他选择这个投资行业的最大考量。
0 v6 a! q$ }- r/ \; V. Z$ k, W+ T2 y0 q- K! ?. P
) B- x- O# S4 o1 P
国美未了情! c! `+ x2 {, [) G
自张大中接管国美以来,外界的一片热议纷至沓来。
3 o f y( O* |8 u! O. F 事实上,在2010年8月黄光裕和陈晓的争权战烟雾缭绕的时候,有消息称张大中有望出手帮助黄光裕解决资金困境。而消息援引黄光裕胞妹黄秀虹的说法称,黄光裕当初收购大中电器的出价,让张大中觉得“够意思”。
' V- `# g @1 w2 ~$ S2 w 也许是出于一份对大中或者国美的未了情,在黄光裕的邀请下,张大中回来了。值得注意的是,在大中电器被并购时,张大中曾与国美方面签署“竞业回避协议”:未来不再进入家电连锁领域。然而,此后张大中却在其新成立的投资公司的掩护下,以增发认购涉足家电业。如今,真真正正地、正大光明地重返家电业,难免让人多了几分猜测。
$ b, j- l4 N- o% k, M 就任当天,张大中表示自己与国美颇有渊源,对国美管理层也十分熟悉,目前国美管理层稳定,即使有人员流动,也属正常情况。对于如何发展国美,他表示今年的首要任务就是加快扩张步伐,加大开店速度。这与大股东黄光裕一贯秉承的扩张战略不谋而合。首次公开亮相后张大中就立马同家人飞赴巴西旅游,手机一关,把纷繁的舆论抛到九霄云外。
) i* Z( b. {+ q$ V$ \+ e4 ~- i 张大中能否胜任国美董事局主席这一职务?有分析人士认为,从能力方面来说,张大中和黄光裕都是从门市部做起,而大中电器是个区域性品牌,国美电器则是全国性品牌。两种程度对管理者的要求不同。1 F, s; q. K m9 x; l0 L1 f f
另一方面,张大中作为一个“外来人物”空降到国美,如何取信于国美的高管层也是个问题,毕竟他掌管时期的大中和国美的企业文化不尽相同。当初联想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就导致了许多原IBM中国雇员陆续辞职。. E5 S6 ~# `. m3 W
乐观派则认为,退出实业性商界的几年里,张大中在风险投资和证券资本运作中,迅速再上层楼,不但取得了比原来大中电器还欣喜的利润递进,而且熟稔了金融资本融贯电器行业的道中之道,其可持续投资能力有媒体预测甚至达到百亿计。此外,张大中对于国美的利益各方都是再好不过的利好选择。
5 h3 m/ {% n1 ?% z& o 虽然国美股权之争暂告一段落,但公司股价表现仍不容乐观。受陈晓离职消息影响,国美股价一度连续下跌。资深家电专家刘步尘认为,股价变动是基于既定判断,因为高层人事变动,短期内必然影响公司的经营管理。从长期来看,陈晓离职对国美既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大股东选择张大中或其他人担任董事局主席,管理层与大股东的关系将更加融洽,沟通也将更为有效。
- s: G- O7 J* u1 t. G 国美的张大中时代到底能走多远,对张大中自己也存在着很多非自己掌控的变数。行业市场、外部政治和政策环境的曲张;股东矩阵中,股东各方对他绘制的新国美战略有多大程度的认同;新管理层会对新的游戏规则有怎样的执行力效能,都是一个潜在变量。另外,就张大中本人而言,前几年就有其隐退的传闻,此次入主国美,是一种利益博弈的临时权利过渡,还是重启家电业的辉煌呢?
; I p2 K- M- c" N0 H- O) J. U m" G9 D4 y
. C6 D. I2 Q ?' T 该贴已经同步到 夏藤蔚的微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