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慵懒 2025-5-4 11:15 |
---|
签到天数: 4466 天 连续签到: 3 天 [LV.Master]十年《功德圆满》
|
转载,作者:申鹏
- C. b9 B# w( [7 R
/ }3 F4 t$ v5 M儿时看大陆版电视剧《聊斋》记忆已是一片模糊;中学时期物理老师曾为学生朗诵《聂小倩》和《画皮》,那差不多是我最喜欢的几节物理课;上了大学,真正认真读到了作品,彻底为蒲松龄先生的《聊斋志异》倾倒,感念其中肆意的想象、高密度的文言和几近仙人的才气。- T6 S) D" d6 L
! {5 L! [4 y; G9 [3 _0 b2 h 在乡试屡屡不中的挫折中,为谋生孑然坐馆的空隙里,也不愿“敛才攻苦”的蒲松龄,穷半生之力,创作出来的《聊斋志异》到底是怎样的一部书?这些从《聊斋自志》里可以一窥究竟。
) f/ ]! X( {. T6 O
7 d" Z& p$ U' g0 g% _# A4 A 康熙十八年(1679),蒲松龄年届不惑,设帐西铺。同年将已作成的篇章初步结集,题《聊斋志异》,作《聊斋自志》为序。蒲松龄自叙“才非干宝,雅爱搜神;情类黄州,喜人谈鬼。”不论世人谤誉几何,作者是“狂固难辞,痴且不讳”。而他创作的故事“奇于断发之乡,过于飞头之国。”
$ K r+ E8 y7 m1 h
$ ?! ]1 @) m$ i( D 《聊斋自志》中,蒲松龄自伤半生落拓,执著志异之文,寄托忧愤,而少知音,情词凄切。其辞云“独是子夜荧荧,灯昏欲蕊;萧斋瑟瑟,案冷疑冰。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嗟乎!知我者,其在青林黑塞间乎!”* F7 }" u: C' Y3 P3 v/ D
& J M5 e: ^2 g# N 至此,可以初步断定《聊斋志异》就是一本“姑妄言之妄听之”奇书,怪书。但这不足以使它流芳百世。至于蒲松龄则半生秀才,半生坐馆,半生著书。一辈子也就大致做了三件事:读书(考试)、教书、写书。还很难看出他就是文言短篇小说创作的文豪。
! q9 ^3 c9 d! o: C( j6 l$ v& Z
2 D. l) S& y9 Z' a; T5 h" k 那么又是什么成就了《聊斋志异》,成就了蒲松龄?我依据所读,试做一小小的归纳:我所爱者不过是那每一个狐鬼精魅,肆意张扬的想象空间让读者感同身受地针砭时弊,爱恨人生;我所爱者不过是每一篇排场局面,千幻百变的大匠构思让读者在伏脉千里、意境翻新中暗自陶醉;我所爱者不过是每一句文言辞藻,精确洗练的如椽巨笔让读者在文辞俚曲中品味真实;我所爱者甚至不过是出现在《促织》中的异史氏曰,充满了作者的情感,或思辨,或鞭笞,不脱“孤愤”自谓。
$ i: F) ^( e) _* s1 B& T3 _0 q9 A7 u# o! S! ?
《聊斋志异》其实并不都是鬼怪故事,其中有1/3的作品刻画了当时的生活、自然、人物和社会。譬如卷二中的《地震》篇记述了康熙七年(1668年)的一场地震,这其实说的是1668年山东郯城的一场8.5级地震。托物言志从而针砭时弊的如卷四中《促织》篇,讲述了成子吓破胆子精魂化成促织的悲喜故事,异史氏曰:“天将以酬长厚者,遂使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恩荫。” 狠狠的抽了为官做宰的一个大耳光。
3 v+ ^ t; @. m- L0 |+ ~+ o. P) Q' D i
在不胜枚举的聊斋名篇中,尤其感染人激发我的阅读兴趣的则是那些狐鬼妖梦、梦境苍生。如卷十中的《瑞云》篇,贺生瑞云情意相投,述说了“人生所重者知己”的爱情观。我甚至怀疑这同《石头记》中贾林二人引为知己大有关系;更甚者卷四中的《辛十四娘》篇一改娇妍做媸陋,今人也学不来的爱情观灼灼闪耀于聊斋。
7 L$ S7 Z& k" I& S2 Q. [" ?& l5 D# Z
看完青春版的《牡丹亭》,昆曲细腻地讲述了“但是相思莫相负,牡丹亭上三生路”的爱情观。为梅、杜二人生死相恋的故事大为称赞。而在聊斋之中恰恰也有这样的故事,即《聊斋志异》卷二之《阿宝》篇。其中的言辞、构思、情感,我觉得可追《牡丹亭》。
" X/ E0 E7 w: ~+ l
' I/ h6 R* @0 U' a; Q8 Z1 k4 H7 q 《阿宝》的故事大致讲述了孙痴子楚斧断枝指,魂随阿宝,阿宝奇之而阴感其情之深;再到寄身鹦鹉,誓死相从;终于盼到翁媪从之,相逢如隔世欢;天有不测风云,可怜孙生病消渴卒;而阿宝也“女哭之痛,泪眼不晴,至绝眠食,劝之不纳,乘夜自经。” 最后阎王感阿宝节义,姑赐再生。这一波三折的爱情故事,典雅精炼的文言修辞,直让《阿宝》在读者心中留下深深震撼。/ V% J2 m/ \& H0 g0 p
: e4 }7 H! [0 `: ~( p0 B. k
而在我看来,《阿宝》虽然名为阿宝,却是深深刻画了痴人孙子楚这样一个男子形象。写一个男子为爱情魂离做出种种匪夷所思有感人至深的事情,这无疑是蒲松龄的一个创造。其实像前朝的《牡丹亭》、《倩女离魂》中因情痴离魂者都是女性,像蒲松龄这样大胆的刻画和创造才是最感动人的地方。好比在蒲松龄之前,狐狸的形象总是负面阴谋居多,而蒲松龄在聊斋里却细细刻画了众多温柔娇憨心灵美丽的狐仙。每读一篇,另有一番精神。
% M/ k- u; g& U) b* \8 e0 O
9 }8 f! i6 r* c; Q$ j$ _, d 在《阿宝》结尾处有一处异史氏曰:“性痴则其志凝,故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世之落拓而无成者,皆自谓不痴者也。且如粉花荡产,卢雉倾家,顾痴人事哉!以是知慧黠而过,乃是真痴,彼孙子何痴乎!”- d) i! G' K2 G6 U5 C* o ?7 z
- S9 D/ A9 r, {: ?; X 这结尾处说到孙子楚的痴,其实孙子楚何尝痴来,读者只见一个热烈的追求者、一个因痴得福之人!清人但明伦论《阿宝》:“闻戏言而断指,此为真痴。而忽而离魂,忽而化鸟,自我得依芳泽,使彼深篆中心。只鸟飞来,息壤在彼,遂令高自位置者,戏语成真,甘蓬茆而安藜藿;且以痴报痴,至以身殉。人鬼相隔,且感此痴,痴亦何负于人哉?尝谓天下之为人臣、为人子、为人弟、为人友者,果能以至诚之心处之,天下不复有难处之事矣。痴顾可少乎!”
: r0 G Y% t, q4 @; e7 N* Z' S' S2 s- K/ M* I
在我看来这其实是蒲松龄的自剖心扉。观蒲松龄一生,半世科举,屡试不中,到老挣的个岁贡身份,这在时人看来绝对的一个失败者。而蒲松龄虽知“敛才自苦”必定金榜题名,却不改其性,一卷聊斋也正是蒲松龄的“痴性”,如但明伦言,这样的痴不是多了,而是少了!
3 i5 T8 Y7 L4 R3 q+ s3 h1 K
: Y) V+ R2 O9 q$ U* c$ }/ a8 s- h 聊斋中的狐鬼故事在一些人看来不过是些上不得台面的东西,更别提在堂而皇之选入课本了。我常设想如果语文书中能选入更多的聊斋故事,如《连城》、《聂小倩》等,那将激发师生多大的热情啊!我至今仍能记起中学物理老师在讲台上给我们朗读《画皮》时的怡然情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