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慵懒 2019-11-25 13:44 |
---|
签到天数: 1296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0]签到九年
|
官方内参记者首次披露
; ~5 X9 \5 a' I 朱镕基上台始末/ F1 I7 `9 d/ C
1998年春天,新任总理朱镕基发誓“不管前边是万丈深渊还是地雷阵,我将义无反顾,勇往直前”时,世界与十年前李鹏就任总理的那个时候相比,已有很大变化,与五年后他声明自己无心恋战即将去职的时候,也相去甚远。
5 n$ I9 B$ _; G% b+ Z3 K' d/ Q2 k* u 他相信自己胜券在握9 |5 `2 B$ |6 n, h# X0 i; d
在朱镕基成为总理之前的十几个月里,中国经济虽然已经渡过了最危险的暗礁,却还没有迎来朝霞满天,更说不上是风平浪静的港湾了。# c n+ X" n4 k% r' Q, d( K% w
1997年春天,他在这边宣布“软着陆”已经实现,得意之情就像一个驾驶着毛病百出的飞机摇摇摆摆回到地面的机长。可是才过了三个月,就有消息说大事不好——泰国宣布泰铢不再与美元挂钩。接着泰铢大幅贬值,股市一落千丈,银行纷纷倒闭。“分明是一场金融危机嘛。”他这样说。6 n5 s+ A/ i1 |) |) K% t. S
东盟国家的自由贸易机制现在成了疾病传染媒介,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都被感染上了,连印度也不能幸免。然后又扩张到太平洋的整个西海岸,把韩国、日本、中国的香港和台湾,全都扫荡了一遍。到后来,连俄罗斯和南美也受了牵连。
5 F+ T7 `8 b* _. |3 S E, R6 Z& [ 在地图上看看这条曲线就会知道,“风暴”在中国大陆的海岸线外面绕来绕去,总算没有登陆,中国也不像周围的国家那样焦头烂额,不过,麻烦也挺多:经济增长率下降,商品零售额下降,失业人数又增加了。 `( g* d, T' u, O( j5 o2 A' s
这正是让朱镕基头疼的事情。商品过剩,东西卖不出去,工厂就没有办法继续生产,没有办法给工人发工资,也没有办法归还银行的贷款。这不正是在中国周围转来转去的“金融风暴”时刻窥伺的机会吗?
, z2 G% \2 c ?1 n5 c* r) Q# R. v 他已下定决心阻止这场风暴登陆中国。5 ~) r a2 l: y' ]1 O7 ]9 D1 ~
由于朱镕基让中国成功地“软着陆”,国内舆论已经产生对他的依赖,他能理解这个局面。同样能够理解的是,如果他现在不能够阻止“金融风暴”的登陆,人们还是会认为他的新政失败了。
" s4 O. Y: v$ f) _$ S( T到亚洲金融风暴发生9个月后,也即他就任总理的这个月里,他相信自己胜券在握。
8 {" a3 w& {8 _4 I2 f u- `% F, [ 1998年3月5日,新一届全国人大代表踌躇满志地走进人民大会堂的时候,人人心知肚明,朱镕基就要取代李鹏成为总理了。6 E- ^9 b; ^( j2 j' d5 r: Z
正式的选举还要等两个星期以后,不过那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金融风暴”的团团包围之中,人们都觉得只有这个人可以依赖,甚至连那些对他持有最尖锐的批评态度的人,也不再置喙。
. k" J+ e( F+ O* }3 }- x危机中需要强者,如同乱世出英雄。% c" M0 K4 [: S9 |/ |
就像一叶深陷在狂涛巨浪中的小船,那些惊慌失措的船员都知道,只有强有力的人才能带领他们逃生。从这个意义上说,金融危机的逼近的确是帮了朱镕基的忙。这个人根本用不着收买人心,已是人心所向。( e( L' j$ o% E3 M1 z i0 }' q7 z( A
“本以为他得罪很多人,得票不会高的”
) c1 N7 g% B+ _- j7 D+ Z! o4 A/ I6 o 朱镕基出任国务院总理,是在3月17日。他得到了2890张选票(只有29个人反对他,另外有31个人弃权)和连续三次掌声。
! s( _: k+ N) [2 H# m8 U 人民大会堂里的掌声雷动,乃是会议必有的情节,通常只有热烈气氛而不能引起人们内心的激动,因为那是台上和台下的一种默契。
# e, t. E! F0 K/ E" B 但是这一回显然不同。投票程序尚未开始,2000多位代表只听到江泽民主席提名朱镕基出任国务院总理,当即鼓起掌来。等到大会主持者胡锦涛宣布投票结果的时候,会场上再次爆出掌声。然后,上午10:40,高音喇叭里面响起一个声音:“朱镕基被批准为国务院总理”,掌声第三次响起。
" y1 Z& { o W0 _0 w. A! t: K 此后好几天,这三次掌声成了国内外报刊津津乐道的话题,记者们对掌声持续时间的描述也是长短不等——从“三十秒”到“数分钟”,总之可以恰如其分地说是“经久不息”,就像潮水似的,一浪高过一浪,未肯止息,以至胡锦涛几次想要继续下面的程序又被掌声打断。然而最重要的是,这掌声完全发自代表内心,而非事先的安排。1 w+ j6 Z# a$ [& V; S. |$ G2 R1 m
朱镕基低着头,面色沉静平和,眼睛里没有了往日那种咄咄逼人的光芒。他也许是希望用这种方式使掌声尽快停下来。但是,代表们执拗地不肯停。! \+ }9 `4 i+ D% k: u2 _# f( T
每一个人都在等待着朱镕基的回应。在中国人眼里,党的领袖人物在这局面中的标准风范,应该是昂首挺胸,高瞻远瞩,挥动巨手,既有力又和缓。可是一个两鬓苍苍的官员这时候说:“他可千万别做出那种领袖样子,要不可就糟了。”正说着,就见他站起来,双手合十,微微地躬身前倾,向全场致谢。还好,这人还是一副凡人姿态,没有伟人风范。
9 O/ ]3 ?/ [% g* r 掌声依然不息。在会议大厅二楼的记者席上,媒体记者和工作人员纷纷起立鼓掌。3 A" o g9 g" @
“真是想不到。”一个名叫钟闻一的香港记者说,“我本来以为他得罪了很多人,得票不会高的。”一个自称连续十年采访人代会的记者说他“从来没有看到过这样热烈的场面”。另外一个更老资格的记者说:“我看到过,那是在周恩来时代。”. _$ _+ |6 E+ r+ K% E! H* E3 z$ L- v
假如记者们有机会评选十年以来人代会上最热烈的场面,那么无疑就是此刻,可惜他们没有这个机会。他们回到办公室,打开电脑写消息,却为找不到朱镕基的“镕”字而发愁。
/ q( H3 T1 G R( p* Y1 d! r# E 这是那个中午中国人最频繁地使用的一个字,可是所有计算机汉字处理程序当中都没有。《说文解字》说它的意思是“冶器法也”。《辞海》说它是铸器的模型。《现代汉语词典》把它作为“熔”的异体字,放在一个小小的括号里。就从这一天起,“镕”字人人皆知,这与这个字本身的释义无关,而和这个人有关。有些人还要在这中间寻找“冥冥之中的天意”,说他的名字就表明他是上天派来治国安邦的。
+ J7 d( H% x! ? f, r “政府太庞大,把财政都吃掉了”' ^; S% Z9 }3 ?6 ~' B- M6 M
大会闭幕这天,北京天气骤冷,白天气温在摄氏零度以下,地面上覆盖着薄冰。上午11:00,李鹏的车子开走了,朱镕基留下来,举行了他就任总理以来的第一次记者招待会。$ t/ z4 ^$ Y/ `$ x3 Z+ P
朱镕基走进人民大会堂东大厅,满面春风,后面跟着他的四个副总理。几百个记者用目光迎接这个人的到来,没有期待中的掌声。他们在等着他发表就职演说,就像江泽民和李鹏在几个小时前做过的那样。) y7 }. R& m' S8 w( e4 Y2 l0 g Q
他没有发表就职演说,不过,一开始讲话就很精彩。他似乎懂得吸引公众的奥妙不在于说些没有错误又没有用处的大话,而在于真情、机敏、幽默,有个性,以及不失时机地造成某种戏剧化的效果。8 C1 ^9 K) w7 M/ x/ ?
他说他很喜欢看“凤凰卫视”的节目,后来这家电视台的那位年轻漂亮的女主持人——吴小莉,果然有机会站起来提问,请他说说自己的“心路历程”,这让在场的记者都为之一振。9 e$ n- a5 u0 f" Y3 X* K, S
就像他迄今为止生命中的许多篇章一样,这次演说也具有悲剧气氛。不过,人们总是被悲剧感动,喜欢为悲剧鼓掌,当他说出那句脍炙人口的名言——“不管前面是地雷阵还是万丈深渊,我将一往无前,义无反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时候,记者席上掌声响起,连外国记者也在鼓掌叫好。8 E7 g6 M$ a) ^( [
他还说了一些一针见血、纯粹朱镕基味道的话。“为什么不能实行科教兴国?因为政府太庞大,把财政都吃掉了,吃饭财政。”他把手一挥:“本届政府决心精简机构,减掉一半人。”& x, y8 P" i4 |" J; f! K' }4 |
他说完了,向记者摆摆手,转身走了。记者用掌声送他出去。在这种场合,他们通常是不鼓掌的。他们把这看作一种工作会议,担心鼓掌会影响了自己的客观公正。可是新总理的魅力把这些苛刻的善于挑剔的人都吸引了。
+ H6 x' o- D7 C# e5 G3 L 这倒不是他特别棒,而是由于共产党的官员中如此富有个性的人实在太少。电视上把这个人的音容笑貌直播出去,老百姓看了也不禁神往。他们编了一个新歌谣,到处说:“镕基!镕基!镕旧基,铸新基。”
- I" K5 [- t% \: r1 H" y- D/ H; D5 f这一天,香港股市上涨323点。$ A5 G5 j' V) u4 E+ c
《人民日报》连续两天都是彩印,上面刊登江泽民、李鹏和朱镕基的照片。三个人微笑握手,一副亲密无间的样子。这是向世人昭告,至少未来五年,中国是一个“三驾马车”的局面。1 e) N% k% |/ m c
: n4 j; M+ T: s2 T “叫我什么东西,我都不高兴!”
( V8 b1 [( K' f4 Y3 ]( E% |" x 一篇文章说,“它被任命为中国总理,应是中国之福”。
# s+ P& C: W5 S3 Y* q$ M" ^5 f1 ^3 C 一个名叫关愚谦的作家,想起七年前朱镕基访问德国时的一次演说,德意志帝国第一任总理俾斯麦的一位后人当场感叹:“像这样轻松、有生气又有实质性的谈话,我们已经久违了。”8 }4 N: X0 H0 l. L' l. m
七年以后,另一个德国人,德国《商报》驻北京的记者赛德力兹,在此次记者招待会之后承认,“朱镕基闪烁着知识分子的智慧,有着一下就能抓住你的心的气质”,“谁见到他,都会受他感染”。1 W5 D0 i) ^% _/ Z! R! [5 T0 G
美国副财政部长萨默斯见了他一面,就说他的“智商系数高达二百以上”。( X. ]! T1 B3 @$ [; s
还有一篇文章干脆说,“这个人怎么不早些当中国总理?”
$ U% V5 s; C! O% \5 b0 z 毫无疑问,西方人喜欢随和、幽默、机智和具有开放态度的政治家。但是朱镕基最令西方人叹为观止的地方还不在这里,而是在于,当邓小平已经不在人世的时候,他的出现使得所有人都对中国的未来放下心来。有如《汉堡日报》所说:“一个卓越的总理将领导庞然大国前进。”
, F- V* {9 _7 f$ p% {; R 改革后出现的大量失业、不安全感和群众的不满、亚洲经济危机等等,给中国带来不少困难,“朱是唯一可以把中国如此混乱的经济理顺的中国人。朱镕基本人的标志,就是‘现代化的中国’”。美国有个爱德华集团,是个很大的金融财团,它的金融专家预测:“朱镕基的成就,将使他成为伟人。”
. g+ _& Z, k% _0 a3 ]& d( K 中国这边,还没有人把他叫“伟人”。不过,此公已有很多绰号:“铁腕总理”、“朱老板”、“铁血宰相”,这些还都算是客气的。《汉堡日报》的大字标题直接把他称做“DerBoss”,这在德文中的意思类似于北京话的“头儿”,叫西方人说出来,就有很亲切的意味。
8 m; ]6 Y# D4 T. G* M" j 可也不是所有人都能无保留地赞扬朱镕基的成就、思想和品格。
( I$ r' a3 N1 s: Y# z 如前所述,过去几年他所持有的经济主张,已经多次被人指责为“私有化潜行”,后来则更进一步把他叫做“经济沙皇”,或者“中国的戈尔巴乔夫”。* D* i+ R5 m( p
他是尝到过做“右派”的滋味的,所以心里明白,这样的用语意味着他在那些人的眼里已经成为政治上的敌人。有如1960年代把刘少奇叫做“中国的赫鲁晓夫”、1970年代把邓小平叫做“邓纳吉”。7 N' Q& A: y1 T- a
这使他不得不作出反应。
& g7 L( q0 d; ]1 Z+ d “对于外界叫我‘中国的戈尔巴乔夫’也好,叫我‘经济沙皇’也好,叫我什么东西也好,我都不高兴!”他阴沉着脸对几百个中国和外国的记者说,这是那一天他唯一有些失态的时刻。
6 I1 D$ z# ~9 q0 |, D 最大的“地雷阵”是官员队伍 R; L9 L& H+ n0 K( w
1998年3月11日,朱镕基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参加湖南代表团的讨论,看到拥有官员身份的代表依次发言,就知道都是事先的排定,于是询问有没有农民在场。
1 @7 B) |5 C% ]( e$ J9 o% [5 ^8 r 的确有个农民代表,但被排在最后,会议主持者还告诉他如果没有时间就不要说了。可是现在朱镕基打断那些官员的话,把这位农民叫到前边。
4 A9 l3 C% d/ Y5 @ “这里都是干部,我听不到普通代表的意见,”朱镕基对那农民说,“你们那里的情况怎样?”% K, X; I+ T7 g. }1 @
那农民果然直截了当:“收费的太多,还有警察,收钱的事就干,不收钱的事就不管。”* ^: K4 E Q4 f9 o& k2 m5 A8 Y8 v
朱镕基听了大为恼火:“农民的负担太重,还要乱收费,你们于心何忍呀!”
$ \2 y8 ~% N I9 d 但是除了向属下官员呼吁恳求动之以情,他却没有任何行之有效的办法。直到五年以后本届任期将满之时,他仍然认为“农民负担太重”是他最为头疼的问题,而且痛感无能为力。这也表明仅仅依靠官员集团的道德戒律和良心发现,根本无法解决制度的弊端。: l- H, y* e) d) D/ F# }
这一年,朱镕基遇到的情形也挺怪。接任总理获得了异乎寻常的胜利,他有能力,有个性,胸怀大志,不肯随波逐流,在全国人大代表中间又获得压倒多数的支持,此后要做什么,应该比他当副总理的那些年更加得心应手。4 V) D8 k. w! ^5 U- v. ?% V
可是不然。朱镕基当时以为,只要他的政策符合民心,也就当然地能够获得干部的支持。以他多年所接受的党的教育来衡量,这种判断理所当然,他要求属下官员把“讲真话”作为守则,还对几百个记者表示他是不会惧怕前边的“地雷阵”的。/ p- c, l; g4 I& x' X# d) N3 y
可是朱镕基却没有想到,他面前的最大的“地雷阵”不是别的,正是官员队伍。4 C% A. U+ y. f4 ^% ^
朱镕基是中南海里最尖锐地斥责官员腐败无能的人。他们中正在弥漫“报喜不报忧”的风气,整天歌舞升平,不知危险正在降临头上。
6 C1 S/ U$ ~# M; K2 n1 h" { 东南亚的金融危机给中国带来极大困难。“今年外贸出口增幅要下降十几个百分点,使国民收入下降两个百分点;乡镇企业下降,使国民收入下降一个百分点。”朱镕基这样警告他们。可是这些官员根本不愿理解其中含义。& [. \) e# t/ H/ v6 [
朱镕基的话并不比江泽民说得更加严厉,可是他说话的方式和口气却又截然不同,语气尖刻,毫不留情,没有余地,这让官员们难以接受。当他指责那些地方官员是“把杭州作汴州”的时候,就让人觉得他本来不属于他们圈子里的人。* o$ ~' |0 Q' ^) y( X* W; U% m- {
“你们可怜可怜我吧”
0 l+ V* U& ^8 [; ?& `3 ~ 但是这位总理低估了这个圈子对于人的销蚀和同化的力量。- ?/ u) @- p. Q" z( ^& ]- _ X" v
他说新疆那边的棉花全都积压,要不了几年就会成为废品,而山东却在走私棉花。于是他跑到山东的官员中去,说他希望山东能够“大踏步地后退”,去购买新疆的棉花,“我给你补贴打折,你们可怜可怜我吧”。看到山东人不理他,又连连感叹“管不了啊”。
6 l5 o* l, k- t4 X' a3 {" A 他又要求湖南的一群官员不要在农民身上增加苛捐杂税,甚至用哀求的口吻说:“你们给我一点面子好不好。”. R4 M$ b: K& {' V, E" K
举出这样一些小事就可以明白,朱镕基对面前这个庞大官员队伍的某些风气既愤怒又无奈。7 b9 j- z$ Y F% E, Q6 ]: j
这时候他已拿定主意,要拿国务院开刀。
& ?+ ]% V! N8 ^ 朱镕基把很多时间用在官员身上,希望他们不要阻碍他的新政。4 A- v- Y$ }" Y* l b) \( N
他把国务院的60多个部长一个一个找来,告诉他们,他打算把国务院的部门大大裁撤,还要减少300个部长和副部长、1900个司局长和副司局长,把国务院的3万工作人员减少17000人。2 D# X& X: w. ?7 a& S1 j* @- }0 j* D
部长们心中忐忑,问朱镕基什么时候做这件事,他说立刻就做。5 \1 ]8 j! M5 L% D8 ^
于是大家开始叫苦不迭,都说自己的部门如何如何重要,为国家所必需,不能撤销。只有胡启立——此人在1980年代是党的政治局常委中最年轻的一个——对朱镕基的计划做出积极反应,同意撤销自己领导的电子工业部,还说自己早就打算辞去部长职务了。
8 m, D5 d2 _6 A: S2 n 这让朱镕基这位新总理感到失望。旁人处在这个时候,也许会悬崖勒马,不再提这件事。可是他不是这样的人,就像他自己说的,要“义无反顾,勇往直前”。- v# {. {- a( H6 H( A( ~$ v
整个国务院里人心惶惶,官员全都不知道将有一个怎样的明天,这和西方大公司宣布裁员以后雇员的心情没有什么两样。6 B2 o4 m3 h3 Y2 ^9 W
; a; p' F$ P" Q9 u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