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44|回复: 0

我们原来所不知道的巴菲特《滚雪球》札记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3-4-13 14:23
  • 签到天数: 108 天

    连续签到: 0 天

    [LV.6]签到五年

    发表于 2010-4-22 20: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编者按:《滚雪球》,巴菲特惟一授权传 记,由摩根士丹利的保险业美女分析师所写。号称 历时5年,与传主交谈2000小时,采访了他250个亲朋好友。2009年春节期间,范卫锋打算边读边记,写出一些心得,与大家分享。对于巴菲特,世间的 误读和过度诠释过多,是时候去看看我们原来所不知道的那个巴菲特了。. M4 K9 }, a& g! W& ]& f, E
    / |& l0 ^8 n+ }! R
    1、巴菲特还住在家乡奥马哈的那套老房子里,这成为其节俭人生观的招牌动作。不过,原来他有5套房子,但只在其中两套居住。
    , d) e  d* Z+ I+ E: e* f, }6 x+ \$ r) t+ ~" S. j% |0 N
    2、巴菲特投资可口可乐的传奇广为人知,鲜为人知的是,可口可乐的前总经理唐纳德?基奥一家,在50多年前就是巴菲特家的街坊邻居。巴菲特当年初出茅庐搞投资,去过基奥家几次,屡次降低“投资门槛”拉委托资金,但最后仍然被拒绝。
    & e3 N- {% O3 h% p' H
    & q, b. s# F/ y# a2 l8 ?) @* \9 X3、 我一直认为,巴菲特对于媒体的情有独钟,如他对《华盛顿邮报》的著名战例,不光是出于投资价值的估算,他对于政治一向热衷。《滚雪球》印证了我的想法。他 的父亲上大学时就主修新闻,后来是在爷爷的坚持下,才“放弃了高脑力、低收入的新闻行业”,转而销售保险,开始了家族的金融生涯。巴菲特家族与传媒世家就 此擦肩而过。/ p7 [# [  @4 D4 {" {

    ( d, [7 K& l+ ?: ~" |' p' w4、众所周知,巴菲特是史上最坚决的抄底爱好者。 现在看来,这是有遗传的,不管是基因还是文化遗传。在1929年开始的大萧条中,巴菲特父亲打工的银行倒闭了,比失业更惨的是,他的钱也存在这家银行里, 而两个孩子(包括1930年8月30日出生的沃伦?巴菲特)正嗷嗷待哺。
    ! A% B: s4 t. ^' ?( g% A5 |; x" q: a3 C
    这 个时候,父亲作了一项绝不逊色于儿子的勇敢决策:他开了一家股票经纪行——在全世界没有人想买股票的时候(此时距离市场的底部还有七八年!)。随后,尽管 美国天灾人祸不断,罗斯福的当选又让他深恶痛绝,但父亲的股票经纪公司日渐走上轨道,巴菲特一家的生活在大萧条中奇迹般地日益改善。范卫锋相信,这一段成 功地“过早抄底”的家庭经历,根深蒂固地、从童年时期建立了巴菲特在绝境中的乐观主义信仰。
    7 N8 ]+ A1 A+ c/ S0 A- N
    3 n- v6 x- U( g" e, K5、 人们一直竭力从巴菲特的童年中,找出日后成为股神的线索。但在我看来,这种努力基本告于失败,仅有一些的案例也过于牵强附会。比如,巴菲特从小喜欢收集瓶 盖,当然包括他后来投资的可口可乐公司的瓶盖,可这不足以解释:为什么他放弃了收集过瓶盖的其他公司(包括百事可乐等N家汽水公司)呢?% z. B8 z$ D3 J; |3 P8 {8 a

    4 q$ r8 }; A, j7 D; q! k1 ~/ m6、 现在我周围的朋友之所以热衷股票,往往是因为打工不如意,生意更不好做。但巴菲特在专业投资之前的青少年时期,已经是个成功的个体户。童年时期的送报卖口 香糖之类,可以不算。14岁时,他已经靠课余小经营,赚到1000美元(1944年),15岁时,他投资了父亲的建材公司,还用自己赚的1200美元,买 了40英亩的农场。(5年后,他以两倍的价格卖掉了这个农场)17岁时,身家5000美元(相当于现在5万多美元). g1 H4 m3 D0 d$ S' t$ e

    6 c, J; j" L' u7、 大多数股民炒股十几年仍未见过中金公司的CEO,但巴菲特10岁时就和父亲拜访过西德尼?温伯格——华尔街历史名人,当时高盛的掌舵者。西德尼在巴菲特出 门时拥抱了他,问“你最喜欢哪只股票,沃伦?”巴菲特一辈子都记得这句话。在这次拥抱68年之后(2008年),他在金融危机中出手投资/援助高盛。如同 可口可乐的瓶盖、少年时送《华盛顿邮报》,巴菲特与投资对象的关系,常常能够追溯到几十年之前。2 W9 b) }5 ^% g/ F$ _3 L

    - ~9 ~& ^2 @2 Z' ~- K* G# W8、巴菲特的父亲是国会议员,其政治风格和儿子在投资圈内一样:孤狼主义。不在政治/投资的人际圈中过份拉帮结派,以政治/投资理念(而非人际关系)决定投票/股票的选择。
    " _# l/ V  I8 C7 r
    ( ]0 Z. E3 o0 J8 W5 z9、 巴菲特属于典型的蔫坏小孩。不善运动——乒乓球除外;不善泡妞——连姐姐都不乐意带他玩,因为嫌他太土;不善交际——在读了戴尔?卡内基的书之后有所改 善,时常去百货商店偷东西,专门去抛空老师喜爱的AT&T股票。这种青春期的挫败曾造就无数伟人/恶人,而巴菲特把全部的青春期动力用于一个领 域:赚钱。
    , H- D. i' ^- u/ F, q- B) f- B% ?8 p. i
    10、PIMCO(全球最大的债券基金公司太平洋投 资管理公司)的旗帜人物比尔?格罗斯,当年上学时精研赌术,据说是靠赌博赚钱读完大学。巴菲特与众多投资大师一样,年轻时对赛马颇有心得,并和朋友写出自 己的马经《稳健之选》。他利用父亲的国会议员“特权”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让父亲帮他从国会图书馆,把几百本赛马预测的书全部借出来。事实上,巴菲特的投资 道路和一般人类似,都曾琢磨旁门左道,热衷奇门遁甲,只不过他在30岁以前已经走完这条歧路,而很多人在这个年龄刚开始入市。( j- T( S* j5 M* _- k/ j7 }

    / S7 H2 W0 b( O- A# _0 a. p11、打算效仿巴菲特在大学里做生意、赌马的学生务必注意,尽管巴菲特不爱埋头苦读,但成绩不坏。他的同学回忆,“在会计课上,导师还没有把200个学生的考卷发完,他就已经站起来交卷了——尽管他把大量时间花在了打鼓和唱歌上”。这一点和比尔?盖茨类似。
    . h+ g# @6 `6 J5 E' ^2 B9 [8 M8 e( R5 M$ Y- [
    12、巴菲特曾经泡妞无数,但屡战屡败,他惟一一个成功追求的女孩,就是他后来的妻子:苏珊。从传记来看,与其说巴菲特追到了苏珊,不如说他用巴菲特式的耐心“耗”到了苏珊。
    . r- _0 a; |5 }& k2 {# G1 u; {$ p8 D( [, `9 T
    在 社交场合,他的话题永远是股票和政治——在大萧条过后不久的年代里,股票可不是一个好话题。作为国会众议员(论级别,相当于咱的中央委员)儿子的身份,并 没有给他的情场生涯帮什么忙。在这一点上,美国的确颇有古罗马之风。例如,巴菲特父亲在华盛顿当“大官”期间,他在老家的公司被合伙人霸占了,这种事,不 太可能发生在中国、日本或者任何一个亚洲国家吧?9 c" A0 L' K  e
    1 `; P$ v" u! B0 [/ V
    13、巴菲特 的父亲是共和党议员,不幸遇到了罗斯福上台后连续20年的民主党统治。(在有史以来美国经济最重大的底部),他们深信民主党将把美国经济拉入深渊,美元终 将变成废纸,于是买农场、买金项链、甚至买食品储存……听起来似曾相识?没错,2008年到09年,类似的论调同样充塞坊间。5 ^1 H7 n; @+ |9 ]8 g" P+ r
    % G  ], \4 N+ n( H! ~5 _8 ~  y
    14、巴菲特亦曾痴迷于技术分析,加尔菲德?德鲁关于零股交易法的书,他读了三遍,还研读爱德华兹和麦基的书。直到发现格雷厄姆的《聪明的投资者》,巴菲特才相信自己找到了“真理”。
    ( g# ], c  B/ S0 L
    + F( J. |+ V; S3 I范 卫锋当年最早接触股票时,苦心攻读最力的是丁圣元翻译的那两本巨著,约翰?墨菲的《期货市场技术分析》、还有一本是史蒂夫?尼森的《日本蜡烛图分析》。技 术分析这东西,给你研究市场心理的一些工具,在天气预报上,属于“看云识天气”;在医术上,充其量是“望闻”,还算不上是“问切”。
    ) X7 @5 R( B2 A+ _- j) ~* Q; ~: l- R0 S7 b. \+ u
    15、 巴菲特第一次去参加股东会的公司,叫马歇尔?韦尔斯公司。它是当时北美很有名望的最大的五金批发企业,这家公司如果将利润分红,每股可分62美元,而当时 它股价只有200美元。买了它,相当于买一只利率高达31%的债券。大萧条过后,美国股市这样的股票不少,格雷厄姆的公司当时也投资了该股票。人是经验的 动物,见过大萧条之后股票当垃圾的岁月,难怪格雷厄姆在50年代以后,几乎找不到他认为能买的股票了。) e8 c9 R, l6 Y$ d, b3 H

    : E8 w$ X; r9 e# j' ~  L* V4 D16、凡是对格雷厄姆和巴菲特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GEICO——政府雇员保险公司。巴菲特在拜访GEICO后不到48小时,抛售了自己投资组合中75%的股票,重仓买了GEICO(300股)。这是很违背格雷厄姆的分散投资理念的。3 v1 M! j4 y) V

    8 \! u4 f7 {. f2 z6 D当 时GEICO是8倍的市盈率,其他保险公司的市盈率比它高。很多保险业分析师认为巴菲特疯了:GEICO只是一家市场份额不到1%的小公司。价值投资的教 条主义者们要注意了,全世界价值投资的掌门人,第一次的经典战役,是投资一家规模很小、管理优秀的成长型股票。格雷厄姆经常提醒他,这公司的股票太高了。 的确,牛市是属于年轻人的,大萧条之后的牛市尤其如此。" z* \+ S0 [$ s, y
    ' J1 @5 v/ L4 L
    17、 巴菲特视之如父亲和教宗的格雷厄姆,对于金钱远不如巴菲特热衷。格雷厄姆和巴菲特完全是两种人。巴菲特走的是平民路线的反精英文化,而格雷厄姆是人中龙凤 的精英主义,他用法语阅读雨果、用德语阅读歌德、用希腊语看荷马、用拉丁文看维吉尔,喜欢写剧本,创作十四行诗是他的乐趣,在几个笔记本上写满了他的发明 设想。除了不停变换的红颜知己以外,他对于凡间俗人俗事毫无兴趣。做他的学生、客户是一件幸福的事,做他的短暂情人也不错,但做他的太太就未免痛苦。
    6 O. W) s+ k+ j" H! d* h3 h" {6 m9 a2 C. @( L
    范 卫锋觉得,格雷厄姆之所以在50年代中期关闭了他的基金公司,一方面是觉得市场已经超越了1929年的高点,有点恐高症,或者说,他已经看不懂眼前的市 场,激流勇退;另一方面,艺术和美女的乐趣,对他来说远远大于赚钱。对这位在大萧条及其余波中度过主要投资生涯的投资学术宗师,也许人生大于投资。
    * j  @  t9 V. |: M6 k  f! i& h8 R; z$ Q; O
    18、在名与利之间,格雷厄姆显然更重视前者。他居然把自己打算投资的目标股票,直接写入教材、在课堂讲授,不怕别人免费跟风(这对于基金管理者是极为不利的),甚至还有点以此为乐。而他的徒弟巴菲特则对其投资绝对保密,连客户也只能在有限范围内管中窥豹。& C  ~) ]) t8 M7 J( y
    6 c: _2 X' o8 l7 _* w
    19、在格雷厄姆公司20年经营期里,它的年收益率比市场高出2.5%。熟悉基金史的人应该知道,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  O# ]' I0 @6 F

    4 s7 k9 N+ d' H+ G% p20、巴菲特的岳父,和他家算是世交。他惟一的这次泡妞成功,多多少少沾了共和党家族的光。巴菲特父亲惟一一次失败的国会议员再竞选活动,就是其岳父当年一手策划的。. E$ \( V7 ^# W; @% Q4 e' E4 c1 o

    0 P0 y+ c. N' z2 \; Z+ l21、从《滚雪球》的细节来看,很难说巴菲特的妻子苏珊,是否曾经“爱”过巴菲特。这取决于大家对于爱情的定义。5 r! f1 Q- y" \$ O7 H3 w( v' p
    9 b+ ], ]' `# s
    22、巴菲特从不借钱炒股?这是个历史的谣传。21岁时,他父亲协助他从奥马哈国家银行贷了5千美元,这相当于他当时净资产的1/4。
    : a9 ^& @4 I# ~$ K+ a% x* W0 D% k; k9 i! \; j" _& L* R
    23、巴菲特一边做投资,一边在奥马哈大学教夜校,讲股票。这既是巴菲特家族传教士传统的延续,也是他推销自己的阵地。当年中共起家,也是大办夜校。在课堂上,人们要比晚餐闲聊时更容易被你“教育”。
    + p; w" v% u6 Y1 g; f8 h4 D8 G2 S$ ^3 i' S: [' r
    24、范卫锋感觉,巴菲特父亲在政治上颇有清流之风,有点“拗相公”的脾气。1952年,他拒绝支持党内明星艾森豪威尔,因此与共和党闹翻,牺牲了自己的政治生命。“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巴菲特日后的投资风格,俨如其父的政治风格。) _+ D) ?( E$ y$ t

    3 }. X4 o* F9 R4 B; m25、范卫锋觉得,如果说格雷厄姆是价值投资理论的马克思,巴菲特无疑是列宁的角色。没有列宁,马克思也就是欧洲N多哲学家之一,他的理论永远无法得到现实的检验;但好处在于,也因此无法被“证伪”。
    , M6 q/ m. U; v4 ?
    ; {/ j1 j$ b' p4 h巴菲特做格雷厄姆手下时,做过一桩套利交易。但他比套利走得更远,自己下注于股票的单向未来走势,而不是锁定利润,这一单生意看出他们俩位一生的区别。尽管巴菲特后来早已自成一派,但他始终不“改旗易帜”,坚持高举格雷厄姆理论的红旗,这是他的人生智慧。
    & @3 u+ R5 o0 n' x2 y- L
    ' X$ q( W# V; M1 r3 X5 f1 x/ _26、 格雷厄姆颇有堂?吉诃德式的骑士风范,他不会去拜访公司管理层,因为他认为这意味着努力去获取内幕消息,即使合法,也胜之不武。他只用公开消息和其他投资 者竞争。没错,内幕消息,时下基金界美其名曰“调研”,这是在法律边缘游走的艺术,正是价值投资界的马克思不耻的手法。
    $ m# n" C% B$ G2 I" S! T2 |' o6 J
    27、 格雷厄姆激流勇退之后,巴菲特谢绝了接班的机会,自立门户。1955年底,25岁的巴菲特杀回奥马哈小镇。当时,他有17.4万美元,每年的生活费是 1.2万美元。自从他怀揣9800美元上哥伦比亚大学以来,截至1955年,每年的资金增长率都超过61%。1956年5月1日,巴菲特联合公司成 立,20世纪最大的雪球正式开滚。
    " C4 C$ C  T# J; L2 U# c  F/ e8 u  x$ W0 m% h
    28、巴菲特的第一批“客 户”,主要是亲戚、发小、世交、挚友。在那个年代,离开纽约和波士顿搞金融、堂堂研究生去做个体户、有了钱不买房喜欢租房住,都是凡人所不为的。1956 年时,证券业并不显赫。苏珊对人介绍丈夫是“证券分析师”时,别人有时候以为是检查防盗报警器的。证券的英文security也有“安全保卫”的意思。7 d! m; v' f/ p$ z7 o  U. y6 b

    5 ]* ]/ A: G+ N# X29、 格雷厄姆对巴菲特的帮助,绝不仅限于思想与精神。他退隐江湖后,介绍了很多重要的客户给巴菲特。全国价值投资精神领袖的推荐和传人地位,对于创业期的巴菲 特意义不言而喻。格雷厄姆激流勇退,将品牌和客户资源传给弟子,这是师父的智慧;巴菲特青出于蓝,却坚持高举旗帜不动摇,只争实利不求虚名,这是徒弟的智 慧,都不简单。
    , p7 O8 E, s+ j1 S
    7 u# G& V6 s. g* [9 A& m( b30、巴菲特的私募基金开张第一年,跑赢市场4 个百分点。他干过一桩漂亮的投资,购买总部在奥马哈的一家保险公司的股票,这公司当时没上市,属于一级半市场。1919年各地农民买入成本是100美 元,50年代时,有一个家族开始以每股30元吃进,而当时该公司每股盈利是29美元(1倍的市盈率)。巴菲特发现大有油水,派人开车去全国找农民收购,一 路把价格拉到了100美元——3倍的市盈率。
    ( }2 Z( R6 j$ Y4 F3 B
    ( R8 _% @7 \! w" i  k31、巴菲特也曾 做过庄,在邮市。他曾做庄4美分的蓝鹰邮票,一共收集了60多万张,控盘了,共花了2.5万美元。对于当时的他来说,是一笔大数目,结果一败涂地。范卫锋 认识一些人,只知“物为稀为贵”,殊不知,除了极少数孤品珍品之外,长期而言,惟有能够带来未来现金流的“物”,才能“贵”。+ m0 J$ q; I& q0 H4 l  r4 w
    8 {2 H( j! n- u  X, p4 ]/ c# ]
    32、 如果没有芒格的出现,巴菲特不会有今天。芒格家世比巴菲特显赫。据说,在奥马哈,芒格家族的人总是在客厅受到款待,而巴菲特家族总是在后门递送货物(开杂 货店的)。芒格早年不幸,第一次婚姻在8年后宣告失败,儿子8岁时患白血病,他看着儿子一天天衰弱死去。他和巴菲特属于一见如故,相较于各自的妻子,显然 他们俩之间相知更深。巴菲特与芒格的友谊,我们一般只能在武侠小说中见到。
    $ G8 R7 \) B+ }( ?" i. U2 B# Q
    + Y  u1 B( r: f/ T/ ]! v5 h33、中国人最爱问的一个问题是:巴菲特的投资之路,能不能在中国复制?有一件事,巴菲特从起步阶段就一直做,那就是收购股票——进入董事会——改组公司——赢利。讫今为止,不知道在中国有多少流通股东、公募基金、私募基金成功干过这些?
    ; W7 t+ _! G. g# A* q# c
    2 G. Q0 Z& u; D, }4 b! e/ `+ f6 \" T34、 巴菲特筹集资金的分水岭,是1960年。在此以前,是他找别人投资;此后,是别人找他投资。1960年起,他的资金门槛提高到8000美元。接受别人的委 托资金变成帮忙,雪球开始真正向下滚起来了。1959年,跑赢市场6个百分点;1960年,跑赢29个百分点,资产价值达到190万美元。
    2 D' u+ B. q8 W* |" }8 i
    1 n9 P2 g/ T+ o3 j  z35、在1960年的客户资源大跃进后,1961年巴菲特的回报率是46%,跑赢道琼斯指数24个百分点。仅仅6年,他管理资产规模达720万美元,超过了他老师的格雷厄姆-纽曼公司,个人身家正式超过100万美元,成为名副其实的百万富翁了。
    & v; M( ]+ h9 p% {% T
    $ F3 N% Q" Q9 D# ^36、 范卫锋也曾想过一个问题,查理?芒格作为智慧上与巴菲特比肩的搭档,为何比巴菲特“穷”这么多?现在看来,答案可能与他们早年的道路有关。1963年,芒 格也已经在做投资,然而和巴菲特比,他有几大劣势:一、当时他才筹到了30万美元,与当时的巴菲特比,起点太低;二,他很早就有了一大堆孩子,另外,早年 离过婚除过权,死过白血病的儿子,这些对于本钱都是大伤元气的。巴菲特说,“没有任何累赘地早点起步是很大的优势”,1955年从格雷厄姆那里打工归来 时,巴菲特身上已经有17万多美元,而芒格的本钱一直都很缺。年轻时候的本钱太重要了,范卫锋每每见身边的年轻人,沉溺于虚荣消费,就为其感到可惜。三、 芒格当时还在做着他的律师事务所生意,而巴菲特不在任何其他事情上浪费时间。专注是有代价的,它意味着放弃很多机会,但不专注的机会成本更大。也许正因为 这些劣势,为了奋起直追,芒格比巴菲特更愿意借钱投资,也进而承受着更大的风险。
    . Q& q' T  _5 D( f9 G6 y- J2 z2 {" I
    37、在认识芒格以前,巴菲特是格雷厄姆原教旨主义者,更关注的是雪茄烟蒂,是一家公司的关闭清算价值。芒格提醒了他,应该更注意公司的存活发展价值,思考资产负债表之外的东西:品牌、管理、未来。熟知巴菲特的人知道,这些后来成为他投资思想的核心。
    , p+ V! m* \5 Q
    , ^0 S. U* j4 ?, H# F/ _38、 范卫锋感觉,以巴菲特的智商,一开始他不可能不知道定性分析的重要,关键是他的信仰。格雷厄姆深受大萧条的影响,信奉梭伦的名言,“除非结束,否则没有任 何人的生活可以被认为幸福的生活”;父亲霍华德,始终在为美元一文不值的那一天做着准备(后来在遗产分配时,他都为此给子女留好了后路)。8 M% U; I* @4 p/ k. o- f7 c

    0 `( e  _7 E1 [0 R! s39、 30岁以后,巴菲特有几个变化。范卫锋相信,它们的发生互为因果,绝非时间的巧合。比如,和芒格结交、从坚定的共和党世家转为民主党人、投资风格的变化、 接受费雪的成长股理念。这说明,这段时间,他的信仰发生了重大变化。信仰,而不是那些报表分析、图形分析、数据分析的“术”,造就了以后的巴菲特,也让你 我千万投资者走上不同的道路。2 l4 M, `6 y  b$ ]
    3 v( u2 ^& K; B
    40、巴菲特的学习力非一般人可比,芒格夸他是“学习机器”。范卫锋见过很多投资人聪明绝顶,可惜没有胸襟去海纳百川,终究成就有限。巴菲特从一个叫赫布?沃尔夫的人那里吸取了智慧,说此人“如果有人在新泽西的哈肯萨克洗个澡,他能告诉你这对美国自来水厂收入的影响。”- f+ K. n0 g; U, q3 K- V3 F
    8 x. G& I7 z* w

    + N" k, p! o) q8 C$ q
    % i3 k1 x0 k7 M( s
    , ]2 R2 P' Z  g& H# I2 @
    $ k5 a/ m0 _* Z! H& m  Z0 O2 b* g2 \! G# F' M1 z+ q) J1 r

    - n0 ~* f0 h" t41、沃尔夫告诉巴菲特,“沃伦,如果你在一个黄金堆里找一根黄金做的针,那么找这根针就不是更好的选择。”今时今日,仍然有大把聪明绝顶的投资者,在做这种蠢事。随便打开几份研究报告,就能看到一堆拿来着放大镜找“黄金针”的家伙。1 ^0 W2 @; p# j" K. _

    ( K* B# ]* K4 ~! B+ ]  K) j+ k42、 1963~1964年,巴菲特有一个至今广为流传的投资案例,是他投资史上的里程碑。美国运通被一个商品交易商所骗,骗子用海水冒充豆油得逞。事发后,美 国运通股价腰斩,正好赶上肯尼迪遇刺市场大跌,别人撒丫子跑,巴菲特思考数月,押下重注。好公司、坏运气、低价格、长期持有,一招鲜,吃遍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好手网

    GMT+8, 2025-5-5 18:58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09 - haoh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Started 0 days (0 years) ago.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