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慵懒 2013-4-13 14:23 |
---|
签到天数: 108 天 连续签到: 0 天 [LV.6]签到五年
|
做学问的三种境界
! v/ J D8 S! w2 A0 H. H& k. P
8 S/ n ?5 g% \欧阳日辉+ x0 \0 J( z( k, S1 e
$ B5 e* U, w7 _. j" N2 X. j
( }5 c* w! r0 [+ y
- K( \ a l; _( T经常有学生问我“怎样做研究”。早在高中时期,我的一位数学老师童显顺老师运用王国维的说法教育过我们做事的境界。或许当时童老师并不是完全为了教育我们如何做学问做研究,更多的是显摆他的国文功底,或者为了调节课堂气氛,因为作为数学老师没有必要教诗词的。
" O3 S4 J" }0 ?: c4 z: @0 O4 r4 ^1 G' y0 J5 B0 M
. B; H1 m3 a! r' d' M, E: H
( J% T6 }1 ~: A2 n, s1 }& x% _
后来,我在南开大学读研究生的时候,读到了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才知道童老师的显摆来源于此。学生问及学问,我重读《人间词话》,以此回答学生。
% A" T+ J1 K7 ~; X- c# |' ~0 G% h3 \' J7 W- m
: ]1 h- h6 u3 C+ O/ ~* n& U+ o4 R6 I
c! Q P9 R+ f# I v
清代大学问家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中,分别辑录了北宋词人晏殊的《蝶恋花》、柳永的《凤栖梧》、南宋词人辛弃疾的《青玉案》中的名句,并巧妙地赋予这三个名句以新意,构成治学必须的“求学三境界”,真可谓独巨匠心。王国维《人间词话》云:
- c& W3 ? o; f! O% [. p
: x" ~$ g2 S9 y5 ^' s3 m6 G( n1 _) d
6 ~4 V" _0 @8 V: O5 v' D9 E1 u
( |) ?& h- U z+ I/ T! |4 H' T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
- c7 N( c! L/ G# K3 o8 a4 j: k( K9 m$ B) {9 U9 ^
! e4 x) c1 h' v% d) c. s& r# D1 P5 [7 b0 t9 y
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 f" K2 p; W% |
9 v9 f; Y; o* z* e6 |# l) m6 W6 j' L" h
0 }: H% t6 J v8 E' K8 m3 M: A 这句词出自晏殊的《蝶恋花》,原意是说,“我”登上高楼眺望所见的更为萧飒的秋景,西风黄叶,山阔水长,仿佛世间的一切都已经浮云过世。这是一种什么样子的情景啊?昨天晚上,猛烈的西风刮来,碧绿的大树上,一片一片树叶凋落。有一点迷茫,有一点凄凉。这是一种变化的意象,时序在变,物象在变,世事在变,心态也在变。遥远的天涯路在眼中,无尽的迷惘在心底。
2 |1 G. i' V5 K- z7 u, w7 ^+ { x5 x1 |1 N$ [9 q9 y/ `2 e
( g/ L) b+ Z# m0 g
1 `, U/ s$ x% f0 V. c' \
此境是“登高远望,绝处求生”之境。人独上高楼,有一种苦苦寻觅,痴痴求索的孤独和无奈。前路茫茫,天外有天,永无止境,不知道从何处起步,同时又隐隐透着一股殷殷的期盼,希望找到出路。“望断天涯路”进入了一种非同寻常的境界,路多且远,需作选择。这第一境界使人悟到:学海无涯,只有勇于登高远望者才能寻找到自己要达到的目标。
& l# Z- a/ R, A3 q- {7 E+ v1 _5 m
6 _; X( ` f6 @4 @7 x" X4 ^8 `2 L; n
. V' `3 v. A& G
第二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 L9 k5 T3 p4 s5 J6 ? N( k7 z. o2 D1 f7 H& R% u
* K! p( F3 Q. g, }
+ R: w2 X. h( p3 O) s 这是柳永《凤栖梧》中流传千古的名句,深情宛然可绘。他在执着地在既定的道路上坚定不移地追求目标,而为之“不悔”,而为之“憔悴”。这里不仅有躯体上之苦乏,亦有心志之锤炼,甚至如王国维所说的可以“不悔”到这样的地步,即是可以为追求和理想而“牺牲其一生之福祉”,宁愿下“炼狱”的功夫。& h; c; H: j2 E+ `8 N
. U2 N, w4 {' @' S
* o) |9 {( l6 \8 t
- T* W9 G+ d' p3 s 此境是“苦苦追寻,竭尽全力”之境。一但选定了路,就应该不避艰难地走下去。为了心中的追求,甘愿忍受孤寂,即使体弱神伤,也决无悔意。这是何等的执着!此境使人悟到:为了寻求真理或者研究一个问题的答案,废寝忘食、日以继夜地工作,即使累瘦了也不觉得后悔,要在事业上有成就,不经过一番寒霜苦,没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心志是不行的。
; w+ q% x: c; |0 a' t: v! q8 p5 C. g* \3 w8 Z
$ w( w2 H9 Z- \; v* w% e* f: }- o$ N7 Z/ i7 z: `4 @
第三境界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7 X% k* M9 u9 L) |. ~7 b. {3 b" ^( b0 N9 C
( K" \: h2 E6 U/ G1 J1 E" u4 k1 h' s5 G: t ?' W8 x b
原出自南宋词人辛弃疾的词《青玉案》。这是说,寻找到方向对头的道路,又执着地追求,经过千百劳作,必有所成,最终豁然开朗,求得“真”与“是”,从而将自己的发现汇流入真理之长河中去,这是何等的欣慰!( A" ]8 {* b' m9 E0 }; y
( R' G2 k; d! _) v
: X& V0 @/ p; |5 l) f5 h9 f
, I( Q% @$ i& c7 E) q 此境是“豁然开朗,一片光明”之境。王国维以这句词比喻为了经过长期钻研,正在难以解脱之际,突然找到了答案时的心情。王国维在这里机智地活用了这一十分诗意的境界。本是元宵佳节,游人如织,灯火如海,就在这样的情景寻觅心里的理想佳人,当然难找,因此虽然千百度地寻寻觅觅,可怎么也找不到,然而最后在蓦然的一次回首时候,却发现那人就在灯火阑珊处,佳人在冷落的灯火处。这是何等的欢欣鼓舞!何等的喜出望外!何等的出乎意料之外又正在情理之中!
! r* ?8 U) n3 a: c# J
0 X+ M# j! _0 c' ^5 v8 j3 j8 S0 k% I& c
8 W2 X; C( p" M! h8 ~! D% E0 C5 ~$ i: }# p
这三句在原词中都各有本意,想必三位前者并没有预见到经王国维辑录在一起,并赋予“求学三境界”的新意后,不但使这三句词得到升华,连原词也是焕然一新了。细细品味,我们会为这三境地而折服而感动。前两个境界是第三个境界的基础与前提,而第三境界又为处在前两个境界中的人带来了希望与信心。“独上高楼”登高远望“天涯路”,幻想着“灯火阑珊处”的美景,必然会增添即使是“为伊憔悴”,纵然是“衣带渐宽”也是永不放弃的信心。学无止境,每当寻到“灯火阑珊处”,“蓦然回首”,除了那种成功后的愉悦感觉之外,更会发现自己实际上是又登上了一层“高楼”,而此时又会发现更新更美好的境界——“无涯之学海”“路漫漫其修远兮”,并将一如既往地“众里寻他千百度”。陀斯妥也夫斯基曾说:“只有经历苦难,才能体会什么是幸福。”没有一种幸福是天生而来的,没在经历过“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过程,怎么会明白“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狂喜?7 i+ @$ h# P5 f( @. r& v4 m
" F/ n2 a6 @6 R# _
. k1 a4 [% v/ Q
+ O! \' d- `) K& ~+ r
有些人常常庆幸自己“读遍天下书”,为自己能坚持读书而自满自足,但是在品味了“三境界”之后,他们也许会生出一些惭愧。汗颜之余,他们也许会觉得又到了一个“灯火阑珊处”。这样想来,此三境界哪里只是“读书之三境界”,分明也是“做人做事”之境界啊!可以称其为“人生之三境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