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无聊 2024-4-11 20:02 |
---|
签到天数: 12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3]签到两年
|
上次纪念柯达,缅怀了一下自己逝去的青春。这次则是对柯达的没落的溯本求源。
8 C# R6 X1 j4 w; `" m' T发明数码相机的柯达在数码取代胶片时走向没落,在这里,他们并没有把原因归咎在创新力上,而是认为资本市场与华尔街的游戏规则导致了它的没落。' `% a' Z6 P& Q) t+ d
如果你是正站在十字路口的柯达的领导者,那时你会如何选择?
0 F& u/ N7 Z/ D, p9 B( J @9 ]《柯达没落的根源》- q) `- g8 V7 ~9 [9 E
柯达,绝对可圈可点,它甚至在数字技术领域醒悟得比同行都早。1975年,它发明了世界上首款数码相机;1991年,它已经拥有130万像素的数码相机。而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它已拥有1万多项专利,完全可以傲视群雄。* b- q% V0 z& w( v; s: X" f
然而,遗憾的是,柯达虽然最早预见到数码变革必将来临,但在行动上却并未表现出与其预测能力相匹配的胆略,并最终因此走向没落。: u9 |; F& R9 C' S; n
熟悉上市公司和华尔街资本市场运作的人都知道,CEO治理下的上市公司要是不能迎合华尔街资本市场的需要,不能达到华尔街投资人既定的指标,这个CEO是不会被看好的,而且很快就会下台。在这一机制下,几乎所有的CEO都会选择短期行为,这是屁股决定脑袋的必然结果。而任何公司若要获得持续的健康发展,都需要长远的规划,甚至不惜成本地去跟上或引领行业的变革方向——无论这家公司是刚开始创业还是已经发展成为巨无霸。; G8 Y& k# `1 m* U" G
柯达虽然预测到数码时代的到来,但它也看到,与传统胶片相比,数码摄影本身无法带来太大利润,当年一位高管算过一笔帐,“如果胶片时代的利润为70美分,那么数码时代的利润最多可能仅为5美分”。面对如此巨大的利润差距,谁会甘心立刻转型呢?对高管们而言,在有限的任期内,将财务报表上的数字做漂亮可能比充满风险的转型要有意思得多。$ n, A% E+ E, L7 D. A8 v
发明数码相机的柯达在数码取代胶片时走向没落,率先推出智能手机的诺基亚在智能机取代功能机时也迷失了方向。二者的共同症结在于:缺少长远的规划和持续不断的投入。
+ I+ w. [, d5 X / U# s1 x1 U5 p6 I! f/ a- c
投资人需要回报,CEO需要业绩。这都没有错,但关键问题是,你是要长期的回报还是要短期的利益?从最近十几年的情况看,很多上市公司都是唯资本马首是瞻,这一现状并不能与企业的长远发展需求相适应。显然,相关机制亟待改进,上市公司和华尔街资本的游戏规则也急需改变。7 D4 e1 S; p/ J2 y% I! N Q
与此相近的著名企业还有:
' Z# ]* a/ V5 `3 F& {; m2 a思科在行业发展高峰时期市值一度达到5000亿美元,其CEO钱伯斯也曾被华尔街誉为经营之神。殊不知,在辉煌中,隐患已经悄悄埋下。当年,钱伯斯为了迎合华尔街投资人的需求,不断进行融资,不断收购公司,又不断炒作新的概念。而实际上,那些被收购的公司大部分都不能融入思科的文化,最后只能慢慢失去原有的创新活力。现在我们再看思科,每况愈下,早年的英姿再也没有踪影了。* n) N# R, f8 [- V: l' Y" S: Z
惠普是硅谷车库创业的典范,可以说,没有它的带动就没有今天的硅谷。但在今天看来,惠普已经渐显老态。最近几任CEO,并没有谁能真正让这家老牌的IT公司焕发青春。卡莉虽然很想干一番事业,但终因得不到华尔街的认可而黯然谢幕;赫德上任时,为了保住业绩,拿起惯用的屠刀大砍各种费用,结果公司在研发和品牌上很快失去领先优势;李艾科更是不得要领,只要华尔街稍有微词,马上就要出售这个业务那个业务来保住利润点。
. i8 S/ M2 x, u+ H/ f E祝身体健康、工作顺心!* r+ ]; B0 d3 Y3 J- H2 I
: ]) W7 K7 F" [8 @4 k2 J
该贴已经同步到 惆怅而又凄凉的微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