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慵懒 2025-5-14 08:38 |
---|
签到天数: 4475 天 连续签到: 6 天 [LV.Master]十年《功德圆满》
|
楼主 |
发表于 2010-7-18 18:11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小学课本里的神话
% [% @# I1 v9 ]2 k+ v: o# Z `, ~, E
一、先讲一下那个《飞机遇险的时候》" W6 Z# B7 h. {, {; J
; H; W- {1 r9 c# R4 }! H f0 }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语文第六册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第1版)——! D. ^/ }) v' q' T
/ u) v6 ^# K; E
①1946 年1月,周恩来总理从延安乘飞机去重庆。同行的除了工作人员,还有叶挺的女儿小扬眉,她才11岁。' G* E3 @/ B/ \$ M; l* j; l' u
6 w/ j) w! m) }6 T
②飞机飞得又快又稳。透过云层,可以看到积雪的山峰层层叠叠,好像波涛汹涌的大海。突然,飞机遇到一股强烈的寒流,机翼和螺旋桨上都结了冰,而且越结越厚。不大一会儿,机身也蒙上了厚厚的冰甲。飞机像冻僵了似的,沉甸甸地往下坠,还失去了平衡。机翼掠过一座座山峰,眼看就要撞着山尖了,情况十分严重。机长命令机械师打开舱门,把行李一件一件往下扔,好减轻飞机的重量,还要大家背上降落伞包,做好跳伞的准备。
! x0 a0 A% Y4 F2 o* X2 e1 k# D$ `! i" \2 `7 P1 h# p5 V
& y |9 i: ^1 t5 R W
③大家正忙着,忽然听到小女孩的哭声。周恩来总理立刻站起来,从摇摆不定的机舱一头,几步跨到小女孩面前。原来小扬眉的座位上没有降落伞包,她急得哭了。周恩来**马上解下自己的伞包给小扬眉背上,还亲切地鼓励她说:“孩子,不要哭,要像你爸爸那样勇敢、坚强,同困难和危险做斗争!”
5 q* Z( F4 H) G1 {
1 ]) w1 k4 g+ k④大家看到周恩来总理不顾自己的安危,把伞包让给了小扬眉,都要把自己的伞包让给周恩来总理。周恩来总理用命令的口吻说:“不要管我!大家要沉着,不要慌张……”) ]* {5 `. `$ Q* o. s7 p7 t
2 T. t9 K: x- _) u. F9 m8 Y3 D⑤就在这时候,飞机冲出了寒流的包围。在阳光的照射下,冰甲开始融化了,整块整块的冰哗哗地往下掉。飞机渐渐升高了,继续快速平稳地向前飞行。“咱们脱险啦!”机舱里一片欢腾。, }' ~5 c& o1 `2 t/ X2 ?
$ o7 N/ K5 h) e1 \0 u* }% {
质疑之处:
% G9 v" z; x2 S4 @: `! V9 y- ?/ o9 ^; ~+ |. ]6 A
1.第二段前面说到“突然,飞机遇到一股强烈的寒流,机翼和螺旋桨上都结了冰,而且越结越厚。不大一会儿,机身也蒙上了厚厚的冰甲。”但是这一段的结尾又说“机长命令机械师打开舱门,把行李一件一件往下扔,好减轻飞机的重量”。既然机身都蒙上了“厚厚的冰甲”,那么机械师又怎么能打开舱门呢?舱门不是被“厚厚的冰甲”冻住了吗?机身上有厚厚的冰甲,那舱门又怎么打得开呢?; j7 U# f3 g' a7 S$ e+ R
( U2 {- i0 X/ Q* L- n' ~2.如果舱门真的被打开了,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呢?在空中,机舱内的气压比机舱外的高。如果打开舱门,由于气压的原因,高气压就会向低气压流动,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那么,机舱内没有固定的物体都会飞出舱外去,包括人,这是很危险的。另外,因为是在寒流中打开的舱们,冷空气会迅速进到机舱内,人就会在短时间内被冻僵,很难活动,时间长了甚至会被冻死,在这种情况下,周恩来如何能安全地走到小扬眉面前并自己解下身上的伞包呢? w0 P2 A* ]2 B
4 k$ s; k/ r$ N, ]1 {3.跳伞是一项专业技术性非常强的工作,动作要领和技术规则不要说一个小孩,就是一个大人在短时间内也绝对不可能学会。这一点经验常识,周恩来不可能不知道,就算是他,没有经过长期正确规范的训练他也不会用降落伞。所以,即使周恩来把降落伞伞包给了小扬眉她也不会用。那么他为什么还要把伞包给了小扬眉呢?如果是要安慰小扬眉的话,他可以把孩子抱在怀里然后告诉她准备和叔叔一起跳不是更能安慰小扬眉吗?他这个成年人使用降落伞不是比一个小孩子更可靠些吗?
: Z9 l9 r3 f: w! w2 Y7 H% C. A _) K& ^# }9 d) t4 Z) s% D7 C
4.按照C.P对高层核心领导人严格的保卫制度,周恩来坐的飞机上怎么可能少了一个伞包?事先警卫人员没检查吗?如果多个 de-tona-tor包呢?即使是检查疏漏了,是不是也反映了某些人一贯漠视儿童生命安全的冷酷态度?5 r. \' i3 O3 z G: W! V
9 o! O8 x8 ?3 N0 Y% D# D3 W网友一句话评论:
! g/ V& p% {5 i3 K4 R; `
* I0 j1 h6 Q/ r/ l* n% B! A$ @( l小时候抱怨语文教材里缺少神话,现在才知我们天天都在读神话;小时候以为教材是真理,现在才知道教材其实是真理教;小时候以为领袖在困难面前大义凛然,现在才知领袖其实是在大义灭亲;小时候以为我们搞的是九年制义务教育,现在才知我们其实搞的是九年贻误制教育。) z! |8 i3 `' }& J+ P4 d0 R
! Q5 m1 W( }$ [0 H4 G' m# p
二、继续研究邱少云童鞋, s* ?0 ^% H1 u/ a& Y# j; g$ w
/ [6 {% p& d- G' h8 ~
(死的相当炮灰,换来了现在的朝鲜...而且朝鲜还不承认,死的值么)
1 a$ d) x6 J ?5 A$ b# b$ i- S
/ y* G* k$ k, b* D* M2 c3 T& j据多家网站报导,湖北省安陆市乡村教师廖忠明把小学教材《我的战友邱少云》课文情节失真的疑问向有关部门进行了反映。廖忠明老师认为,"邱少云英雄事迹"中至少有三处内容不符合军事常识:
' n3 z! Y* {* {9 D1 j$ L. E# e- T- ]6 R0 Z( |
1.邱少云在战斗前被烧死,他随身携带的武器(如手榴弹、爆破筒等)在燃烧过程中为什么不爆炸?武器是怎样处理的文中只字未提。! X9 U0 I% C8 T: a5 g4 l7 K% R
: J/ f) F" f* T' u7 [5 T
2少云埋伏的地点距敌人只有60多米,能听到敌人的讲话声,这让人疑问。烈火在邱少云身上燃烧半个多小时,他周围的冬草一烧也都光了,居高临下的敌人大白天为什么不能发现目标? ' m! y0 ~. j5 q0 s3 ?7 J
, q: {, V u. m+ d" B, @% p8 d' h& ^8 ?
3.文中资料表达模糊。一个"中午时分"就是几个小时的误差,整个潜伏部队究竟多少人?在山坡的草丛中能潜伏一支多大的部队?歼灭的"全部敌人"也不知道有多少。这些数字连老师都不知所云,何况是小学生8 } N- y$ T1 I& E+ R( w
7 V3 k3 g0 J2 ]( E4 ~
物理学告诉我们:& H8 v5 I3 e2 i! H7 V
1,燃烧,使筋骨失水,增加弹性,导致收缩,变形。
& }0 R/ m5 S9 m* k/ {2,通过化学反应,产生强烈的筋肌抽搐。8 r% X: q# m% P. a5 K' v
3,破坏身体触动神经末梢,反映到中枢神经系统,中枢神经自然做出条件反射。这些都不由大脑控制
( L* s: `$ r/ k) d. h
; I* k) ~$ P. C! Q根据百度百科的记载,曾担任邱少云的排长曾纪有表示,当时在前线潜伏的仅52人,由他担任现场的最高指挥官,邱少云负责埋伏在最前方剪断敌人的铁丝网,而邱少云附近并没有传言中的沟水可灭身上的雄雄烈火,他也非第一个阵亡的士兵。此一说明,或许能多少解开廖忠明教师的疑惑。然而,文中还提到出勤务时曾经过邱少云老家,并见过他母亲,此一语又与"邱少云自小失去双亲"不符,因此曾纪有所言究竟何为真、何为假,仍被打上问号。
& b! V6 d; |' _& B! S8 ~1 N, f! O, C5 z2 p2 a
三、黄继光....
, D/ P2 h. w9 S) [1 y x4 ~) K. q: t6 L" Z9 i) A- e
造神”我们已经很习惯了,从助人为乐的雷锋、身残志坚的张海迪、舍身炸碉堡董存瑞、胸口堵枪眼的黄继光。我们习惯上称之为“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感觉到了。
- a) `; f3 _ k( Z( c' B. x / C# I" |* d D$ i. P. ]
但是,我们是否想过这些事件的真实性?就以黄继光为例,为什么单说黄继光?因为我小时候最崇拜的就是他,恨不能马上打仗,我也去堵个枪眼。6 o) } Z3 L4 a' c+ u; Y
+ Y: v% n2 u1 t1 r( t
事件回放:+ ~+ j$ D% @0 v% t
7 L, ]( s, r. Y. W3 j. [6 m3 K- H: @
朝鲜战场的某次战斗,黄继光和战友在进攻中受阻,原因是敌人的一个火力点搞不定。黄和战友的任务是搞掉它,他接近目标后,身体受伤,碉堡坚固,手榴弹无效,最后他用胸膛堵住了机枪口,他牺牲了,战斗胜利了。
5 V! _* y. D8 I( d
' \8 Z$ |. d6 q0 {) P& S疑点分析:
; }4 R8 R9 W9 C* v" l$ B1 M
/ g H' Y3 B( h8 X7 k* @故事很简单,读来豪气冲天荡气回肠,可问题恰恰是他的体裁不是小说。那么,其真实性就很重要了。是真实的吗?我不肯定,但有些常识性的东西无法解释。( y, D5 p+ @- b0 f/ D+ O
# }; M: P' _' L! J1.用于碉堡中,能压住一股进攻部队前进的,基本上是重机枪,射速快、火力猛。黄继光要想做到堵在枪口上而不被打飞,需要几千斤的自重。
3 R; [$ y- X ~; h U( M* F
+ G( \ J" l0 ~9 E+ I$ _' X2.即使堵住了而没被打飞,机枪手应该是活的,设想一下你是机枪手,你面前半米处趴个死人堵着机枪口,你怎么办?很简单啊,推开嘛!8 A* g9 F. \1 d$ Y7 h) J
. y: V) N C: q; ?3 E6 G1 J4 ~ 7 g9 J8 |8 L$ s! Y
所以,我坚持认为,这个故事是假的。我理解当政者编造这样的故事的动机,但是,我不喜欢被愚弄。谢谢。$ k# j. D8 Z/ u+ D- f
( x8 J, R! N/ F5 |/ [$ |6 \
“神迹”:机枪子弹连续穿胸而过,其效果却与蚊虫叮咬无大差异?这不是人的本事,而是神的专长
$ ]3 f. J2 {2 z" x# _3 Z3 p1 d* |3 H3 k8 U( h1 \4 h) ^
Sai哥想说,AK47的子弹,无论打到哪里,这个人不死也完全失去自理能力,打手手断,打腿腿断,打身上,就挂挂了、、、、、而且高射机枪呢,一颗子弹就能把人打成两截,重机枪没高射这么牛B,但把人打飞没问题吧
9 A$ G4 f0 I# {8 z9 w0 j1 t$ m
2 i+ C, ]8 z- G9 ~) J" c7 |黄继光简直就是神啊~~~~: [8 ^, g9 O D& h9 I' |7 `
( R9 Z# Z8 d. k1 E2 h
从1951年起,朝鲜. _3 o+ `% w" l( k
. z. R/ F+ p5 X6 v3 `战场上出现了一种奇特的战法:
3 Y+ T& {6 b% V. t
7 D7 g# a' z3 f; K8 O枪炮基本不用,
+ u; f" E! Y4 ]& O& ]de- tona-tor基本失灵,6 r Z# a. t5 N4 m I3 e Z
全军趴着不动,2 K6 X. J2 W' f2 J
围观一人玩命。
2 b( S# D# A6 t0 E9 V: o7 n/ a; M
四、马克思的脚印% W L1 m/ N* H, F g8 [: X
( C/ p0 K2 L; ]
我读的小学课本里,的确有这样的内容:勤奋、博学的马克思,曾在着名的大英图书馆里写作《资本论》。他长年坐在一个固定的位子上,思考问题的时候,便一圈一圈地踱步。日久年深,桌子下面竟然磨出了明显的脚印。我怀着无限崇敬仰望大学者——马克思,甚至也奢望踏破地板的境界;孰料,少年时代的课本居然跟我开了个天大的玩笑 ——马克思在大英图书馆里,根本就没有固定座位,而且,这家图书馆,也不可能为他预备一间专用的办公室。所谓长年累月的脚印,不过是幽你一默!! Y" V) v4 a& M3 ^
9 o2 i" |5 `# e9 y4 Y$ j" y很多中国人到此参观,都有认祖归宗的亲切感,很多人都好奇地询问“马克思脚印”的事儿。慢说普通的英国人和伦敦市民,就是大英图书馆里的工作人员都不曾听说过这段“天方夜谭”。据说,前苏联的戈尔巴乔夫光临此地,也问过同样的问题,可见,马克思的脚印遍布当时整个的“社会主义阵营”。事实明摆在那里,压根儿就没有这回事儿。宣传,毕竟代替不了历史。图书馆对待每位读者都一视同仁,不可能为哪位饱学之士,独辟一个阅读的空间。况且,图书馆的地毯要经常更换,马克思的脚上又不长刺儿,恐怕连地毯都磨不破,又怎能在水泥地板上,踩出明显的脚印来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