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945|回复: 4

百年前的小学课本令人汗颜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25-5-14 08:38
  • 签到天数: 4475 天

    连续签到: 6 天

    [LV.Master]十年《功德圆满》

    发表于 2010-7-18 18: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时光倒推一百年,假如你家刚好有个女孩儿读小学,她用的课本会是什么样子?* M; n( l" E0 w9 v. j0 h# ^: R4 i! W

    4 E/ j4 ~' @# I. [7 @& G! [偶然的机会,见到一套百年前的《女子高等小学国文教科书》,震惊之余,颇感惭愧!想不到自夸“站在时代前列”的我们,在教育上竟落后于我们的前辈——至少在小学语文教育上可以这样说。: @# V! U. G$ J$ q$ z1 A

    # p$ @( f( s1 \  C8 [# W7 v0 t这里不能不先做个说明:这套书编于1914年(即“民国三年”)。那时帝制刚刚结束,旧式的私塾教育尚未完全废止,而城市已开始了新式学校教育。在大城市,连一向与读书无缘的女孩儿也有了上学的机会。当时的小学教育又分初等小学(“初小”)、高等小学(“高小”)。前者为一至三(或四)年级,后者指四(或五)至六年级。初小为合班上课,高小则男女有别、分而教之。因此便有了专为女孩子编写的高小课本。
    4 p: r. p# q% A4 P6 E9 u5 ~& V, e; \! G  K4 r4 A
    这套“国文”(今天叫 “语文”)共六册,供高小三年六个学期使用。我大概总结一下,以为此书有三大优点:一是课文内容极为丰富,二是编撰理念十分先进;三是文字深度远胜今天。- C1 S3 G  O0 s& n4 l4 ~- _5 v
    4 ~4 n' w8 D, ]$ k5 B6 H, t
    先说内容丰富。六册书每册40课,共240课,内容无所不包。传统文化自然要占重要一席,篇目包括《礼记》《左传》《国策》《论语》《孟子》以及历代名家诗文,粗算下来,不超过全部课文的20%,所占比例并不算大。倒是一些涉及西方历史文化的篇目,引人注目。从题目上看,便有《亚衣丹》《记某法人事》《鲁滨孙》《英民之特性》《述奈端轶事》《斯密亚丹》《海伦》《达尔文》《苏彝士巴拿马两运河》《斯巴达妇女之美谈》《立那》《盲女》《巴黎观画记》等等。其中《盲女》一篇分上、下两课,讲述美国“丧明失聪”的残疾女孩儿罕伦(即海伦·凯勒)自强自立、学有所成的感人故事。——记得我读海伦事迹,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并深为其“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愿望所感动。然而当时30岁的我,见识竟落后于世纪初的一个小学女生,不免道一声:“惭愧!”
    # b& Z; c' `# C1 _+ t3 [8 O8 h, a
    / m4 n* e8 b. T此外,还有不少课文讲伦理、说审美,倡导良好生活习惯。看题目,便有《习劳》《蚤(早)起》《慎微》《惜阴》《友爱》《和睦》《自立》《诚实》《忍耐》《退让》《礼貌》《崇俭》《交友》《爱护古物》等等,既注重私德教育,也重视公德的培养。编者还特别注意到女生的性别特点,记人篇目多选女性人物传记。又有不少涉及家政的课文,如《裁缝》《烹饪》《浣濯》《造花》《俭妆饰》《婚姻》《良妻》《婴儿之保育》《教子》《姑舅》(即“公婆”)《家计簿记》《女子职业》《看护妇》……都是专为女生编撰的。
    % u. O. \0 P7 n0 }8 J! {9 R6 F  w  l5 f  \  _
    又有大量课文广泛介绍各类知识,以扩展学生眼界。类似《国文》《文字》《小说》《诗歌》《书信》《阅报》等,意在介绍一般的语言、文体知识。更有普及社会常识、培植爱国情操的,如《民族之演进》《社会》《政体》《爱国》《我国地图》《我国之交通》……让我感到惊讶的,是一些介绍经济学常识的课文,像《赋税》《国债》《资本》《公司》《保险》《专利》《通商》《国货》《币制》《股份》《慈善事业》等等。在第一、二册中,竟还有《佛教》《道教》《回教》(即伊斯兰教)《基督教》四篇课文,每篇不过二三百字,简要介绍该宗教的创始者、教义、传播、影响等。以上这些常识,问问街边五六十岁的长者,也不一定能说清。就是今天的大学生、研究生,也不见得人人了然。然而百年前,一个高小毕业生即已具有如此完备的知识结构,能不令今天自称“搞教育的”我辈汗颜?  H* f9 G4 o8 C

    - C, ^) q8 b% _( o1 f2 k0 V: [- w至于自然科学的知识,除了另有专门课程讲授原理外,国文教材也以生动文字做了初步介绍,目的自然是启发蒙昧,诱导学生的求知欲望。看看这些题目:《蚁》《蜜蜂》《象》《狮》《鹰》《稻》《麦》,《色》《热》《热与色关系之发明》《火山》《纺织》《机器》《纺纱机之发明》《制麻》《毛织品》《育蚕》《种痘》《利用废物》《利用天然力》……这后两个题目,其实已触及今天的热门话题:绿色环保、低碳生活。——尽管百年前的教育家没见过电脑,不知道网络,可是在理念上,他们也已走在时代的前头。
    * \4 ~* O& K! p; K# A. S' G* {" g+ \
    & q0 [2 N4 n& c. I* ^从内容的介绍,也能窥见了编书者的教育理念:除了开启童蒙,扩展知识,使学生能读会写外,这套书还自觉肩负起涵养性情、培植道德、养成现代公民意识的责任。这里单举古诗文选编为例。唐诗历来是语文课的必选篇目,然而奇怪的是,课本中竟未选一首李白、杜甫的作品,所选是白居易的几首。选白诗,又非《离离园上草》《石壕吏》之类,而是人们并不熟悉的《赎鸡诗》《放鱼诗》。《赎鸡诗》吟咏诗人在集市上见到群鸡束缚笼中、俯首待毙,于是从屠刀下买而释之。《放鱼诗》同样是写买鱼放生的生活小事。编书者明显是要借此感发学生的恻隐之心,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培植善的根苗。
    : }4 E0 S5 B! u- b3 |1 I9 r4 E! U, K, D6 I# e4 P
    “仁恕”“爱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世界上一切先进文化的普遍价值观念。百年前的课本编纂者深刻认识到这一点,才会有这样的独到选择和编排。——回思半个多世纪来,我们的语文课本在“政治挂帅”的口号下,选了大量咏赞斗争甚至渲染仇恨的篇章,动不动就是批判,就是揭露,更有甚者,把赤裸裸的杀人描写也搬进教材,这是否有利于培养孩子们的美善情操、现代意识,无疑值得深刻反思。
      p% \9 q" m' @3 j; D7 I( r
    1 d) c2 \( l3 W& i- F至于这套教材的深度,也是今天的小学教材无法比拟的。单说文字,课文用的是文言。这倒不是编选者有意为之,而是因当时“新文化运动”尚未兴起,案头读物尚属文言文的一统天下。那么,要十来岁的小学生学习文言,是否强人所难?其实不然。孩童的大脑蕴含着极大的潜能,只要教法得当,十岁上下的孩子完全可以掌握浅近文言,中国数千年蒙童教育实践就是最好的证明。——我绝非开历史倒车、反对白话文教育,不过我也常想:白话文不过是“以我手写我口”,究竟有无必要在小学、中学安排长达数千小时(粗略计算也有 2500小时)去学习它,而那效果却又如此令人失望?由此牵出的话题太过沉重,这里按下不提。在此仅抄录一篇教材中的课文,让诸位有个感性认识。6 E* f+ k4 j5 F; P/ J" z* z! v4 f
    ; e# Q  O1 _! f$ c. }
    国文(第一册第二课)
    ' z" X/ N8 G' @  ^! B/ G5 m( H3 m0 o
    今人之言曰:不习外国文,无以周知世界情状,固也。然本国文尤当注重。) j" L! l* u+ l6 Q& K0 l7 n
    5 i" y/ Y& I# ^6 {0 ]) X1 `% n: I  ^8 g
    盖国文者,国粹之一也。相传至四千余年,通行及二十二省。苟国文不达,微特寻常应用扞格滋多,抑且蹈忘本之讥矣。* a8 }! O& V' A6 W/ [
    ) F7 @" P0 K: H+ V5 `
    俄裂波兰,禁用波文。英亡印度,专教英文。日本县台湾、并朝鲜,亦废汉文、谚文,通令小学校用和文课本。推其用意,无非因国亡而文尚存,则其遗民虽屈伏于势力之下,而腃怀故国,耿耿不忘,终难泯恢复之想也。
    / ]# p. W0 C- x# E/ f2 g
    2 V- Z! B0 Z- D/ C( {, T+ t然则求国之强,而蔑弃其文,有是理乎?
    # W$ S/ Q' @, @! S7 R
    % k; Q" C$ B5 V9 {(按:课文的段落是原文所分,标点是我加的)/ {: T8 w. y& i; i; W
    ! O% n' C& Q- f8 D  i
    这就是百年前一位小学四年级女生(若七岁入学,当为十一岁)所读的课文,列位也可借此衡量一下自己的汉语水平。课文语重心长,言简意深,说理透辟。在讲述学好本国语言的重要性时,实含爱国教育。当时的小学生,就是读着这样的课本渐渐长大的。( s" r/ m# b9 M1 z, \, @

    0 i- j  K2 h3 `8 f$ T5 t补充一句,这套课本为中华书局所编,主持及编撰者张元济、陆费逵、范源廉、 沈颐诸先生,都是当时着名的教育家。各位上网搜搜他们的事迹,便知这套教材的份量。可惜我未能找到同一时期为男生选编的高小教材。我建议中华书局能重新出版(或选编)这些教材,让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我们:从稚龄儿童、到耄耋老者,从各界人士、到教育工作者,从一般群众、到领导干部,都来“回回炉”,验证一下自己的文化素质和人文理念,是否达到百年前高小毕业生的水平?——当然,有人要评判臧否乃至抨击否定,也悉听尊便,那是各位的权力。
    & I4 ?4 ~1 ~$ }% L2 b; j& E9 p( R% R" s6 }! S
    总之,有这么一面镜子放在那儿,让我们都来照一照,认清今天的自己,至少不是什么坏事。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25-5-14 08:38
  • 签到天数: 4475 天

    连续签到: 6 天

    [LV.Master]十年《功德圆满》

     楼主| 发表于 2010-7-18 18:11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小学课本里的神话
    % [% @# I1 v9 ]2 k+ v: o# Z  `, ~, E
    一、先讲一下那个《飞机遇险的时候》" W6 Z# B7 h. {, {; J
    ; H; W- {1 r9 c# R4 }! H  f0 }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语文第六册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第1版)——! D. ^/ }) v' q' T
    / u) v6 ^# K; E
    ①1946 年1月,周恩来总理从延安乘飞机去重庆。同行的除了工作人员,还有叶挺的女儿小扬眉,她才11岁。' G* E3 @/ B/ \$ M; l* j; l' u
    6 w/ j) w! m) }6 T
    ②飞机飞得又快又稳。透过云层,可以看到积雪的山峰层层叠叠,好像波涛汹涌的大海。突然,飞机遇到一股强烈的寒流,机翼和螺旋桨上都结了冰,而且越结越厚。不大一会儿,机身也蒙上了厚厚的冰甲。飞机像冻僵了似的,沉甸甸地往下坠,还失去了平衡。机翼掠过一座座山峰,眼看就要撞着山尖了,情况十分严重。机长命令机械师打开舱门,把行李一件一件往下扔,好减轻飞机的重量,还要大家背上降落伞包,做好跳伞的准备。
    ! x0 a0 A% Y4 F2 o* X2 e1 k# D$ `! i" \2 `7 P1 h# p5 V
    & y  |9 i: ^1 t5 R  W
    ③大家正忙着,忽然听到小女孩的哭声。周恩来总理立刻站起来,从摇摆不定的机舱一头,几步跨到小女孩面前。原来小扬眉的座位上没有降落伞包,她急得哭了。周恩来**马上解下自己的伞包给小扬眉背上,还亲切地鼓励她说:“孩子,不要哭,要像你爸爸那样勇敢、坚强,同困难和危险做斗争!”
    5 q* Z( F4 H) G1 {
    1 ]) w1 k4 g+ k④大家看到周恩来总理不顾自己的安危,把伞包让给了小扬眉,都要把自己的伞包让给周恩来总理。周恩来总理用命令的口吻说:“不要管我!大家要沉着,不要慌张……”) ]* {5 `. `$ Q* o. s7 p7 t

    2 T. t9 K: x- _) u. F9 m8 Y3 D⑤就在这时候,飞机冲出了寒流的包围。在阳光的照射下,冰甲开始融化了,整块整块的冰哗哗地往下掉。飞机渐渐升高了,继续快速平稳地向前飞行。“咱们脱险啦!”机舱里一片欢腾。, }' ~5 c& o1 `2 t/ X2 ?
    $ o7 N/ K5 h) e1 \0 u* }% {
    质疑之处:
    % G9 v" z; x2 S4 @: `! V9 y- ?/ o9 ^; ~+ |. ]6 A
    1.第二段前面说到“突然,飞机遇到一股强烈的寒流,机翼和螺旋桨上都结了冰,而且越结越厚。不大一会儿,机身也蒙上了厚厚的冰甲。”但是这一段的结尾又说“机长命令机械师打开舱门,把行李一件一件往下扔,好减轻飞机的重量”。既然机身都蒙上了“厚厚的冰甲”,那么机械师又怎么能打开舱门呢?舱门不是被“厚厚的冰甲”冻住了吗?机身上有厚厚的冰甲,那舱门又怎么打得开呢?; j7 U# f3 g' a7 S$ e+ R

    ( U2 {- i0 X/ Q* L- n' ~2.如果舱门真的被打开了,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呢?在空中,机舱内的气压比机舱外的高。如果打开舱门,由于气压的原因,高气压就会向低气压流动,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那么,机舱内没有固定的物体都会飞出舱外去,包括人,这是很危险的。另外,因为是在寒流中打开的舱们,冷空气会迅速进到机舱内,人就会在短时间内被冻僵,很难活动,时间长了甚至会被冻死,在这种情况下,周恩来如何能安全地走到小扬眉面前并自己解下身上的伞包呢?  w0 P2 A* ]2 B

    4 k$ s; k/ r$ N, ]1 {3.跳伞是一项专业技术性非常强的工作,动作要领和技术规则不要说一个小孩,就是一个大人在短时间内也绝对不可能学会。这一点经验常识,周恩来不可能不知道,就算是他,没有经过长期正确规范的训练他也不会用降落伞。所以,即使周恩来把降落伞伞包给了小扬眉她也不会用。那么他为什么还要把伞包给了小扬眉呢?如果是要安慰小扬眉的话,他可以把孩子抱在怀里然后告诉她准备和叔叔一起跳不是更能安慰小扬眉吗?他这个成年人使用降落伞不是比一个小孩子更可靠些吗?
    : Z9 l9 r3 f: w! w2 Y7 H% C. A  _) K& ^# }9 d) t4 Z) s% D7 C
    4.按照C.P对高层核心领导人严格的保卫制度,周恩来坐的飞机上怎么可能少了一个伞包?事先警卫人员没检查吗?如果多个 de-tona-tor包呢?即使是检查疏漏了,是不是也反映了某些人一贯漠视儿童生命安全的冷酷态度?5 r. \' i3 O3 z  G: W! V

    9 o! O8 x8 ?3 N0 Y% D# D3 W网友一句话评论:
    ! g/ V& p% {5 i3 K4 R; `
    * I0 j1 h6 Q/ r/ l* n% B! A$ @( l小时候抱怨语文教材里缺少神话,现在才知我们天天都在读神话;小时候以为教材是真理,现在才知道教材其实是真理教;小时候以为领袖在困难面前大义凛然,现在才知领袖其实是在大义灭亲;小时候以为我们搞的是九年制义务教育,现在才知我们其实搞的是九年贻误制教育。) z! |8 i3 `' }& J+ P4 d0 R
    ! Q5 m1 W( }$ [0 H4 G' m# p
    二、继续研究邱少云童鞋, s* ?0 ^% H1 u/ a& Y# j; g$ w
    / [6 {% p& d- G' h8 ~
    (死的相当炮灰,换来了现在的朝鲜...而且朝鲜还不承认,死的值么)
    1 a$ d) x6 J  ?5 A$ b# b$ i- S
    / y* G* k$ k, b* D* M2 c3 T& j据多家网站报导,湖北省安陆市乡村教师廖忠明把小学教材《我的战友邱少云》课文情节失真的疑问向有关部门进行了反映。廖忠明老师认为,"邱少云英雄事迹"中至少有三处内容不符合军事常识:  
    ' n3 z! Y* {* {9 D1 j$ L. E# e- T- ]6 R0 Z( |
    1.邱少云在战斗前被烧死,他随身携带的武器(如手榴弹、爆破筒等)在燃烧过程中为什么不爆炸?武器是怎样处理的文中只字未提。! X9 U0 I% C8 T: a5 g4 l7 K% R
    : J/ f) F" f* T' u7 [5 T
    2少云埋伏的地点距敌人只有60多米,能听到敌人的讲话声,这让人疑问。烈火在邱少云身上燃烧半个多小时,他周围的冬草一烧也都光了,居高临下的敌人大白天为什么不能发现目标?  ' m! y0 ~. j5 q0 s3 ?7 J
    , q: {, V  u. m+ d" B, @% p8 d' h& ^8 ?
    3.文中资料表达模糊。一个"中午时分"就是几个小时的误差,整个潜伏部队究竟多少人?在山坡的草丛中能潜伏一支多大的部队?歼灭的"全部敌人"也不知道有多少。这些数字连老师都不知所云,何况是小学生8 }  N- y$ T1 I& E+ R( w
    7 V3 k3 g0 J2 ]( E4 ~
    物理学告诉我们:& H8 v5 I3 e2 i! H7 V
    1,燃烧,使筋骨失水,增加弹性,导致收缩,变形。
    & }0 R/ m5 S9 m* k/ {2,通过化学反应,产生强烈的筋肌抽搐。8 r% X: q# m% P. a5 K' v
    3,破坏身体触动神经末梢,反映到中枢神经系统,中枢神经自然做出条件反射。这些都不由大脑控制
    ( L* s: `$ r/ k) d. h
    ; I* k) ~$ P. C! Q根据百度百科的记载,曾担任邱少云的排长曾纪有表示,当时在前线潜伏的仅52人,由他担任现场的最高指挥官,邱少云负责埋伏在最前方剪断敌人的铁丝网,而邱少云附近并没有传言中的沟水可灭身上的雄雄烈火,他也非第一个阵亡的士兵。此一说明,或许能多少解开廖忠明教师的疑惑。然而,文中还提到出勤务时曾经过邱少云老家,并见过他母亲,此一语又与"邱少云自小失去双亲"不符,因此曾纪有所言究竟何为真、何为假,仍被打上问号。
    & b! V6 d; |' _& B! S8 ~1 N, f! O, C5 z2 p2 a
    三、黄继光....
    , D/ P2 h. w9 S) [1 y  x4 ~) K. q: t6 L" Z9 i) A- e
    造神”我们已经很习惯了,从助人为乐的雷锋、身残志坚的张海迪、舍身炸碉堡董存瑞、胸口堵枪眼的黄继光。我们习惯上称之为“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感觉到了。
    - a) `; f3 _  k( Z( c' B. x  / C# I" |* d  D$ i. P. ]
    但是,我们是否想过这些事件的真实性?就以黄继光为例,为什么单说黄继光?因为我小时候最崇拜的就是他,恨不能马上打仗,我也去堵个枪眼。6 o) }  Z3 L4 a' c+ u; Y
      + Y: v% n2 u1 t1 r( t
    事件回放:+ ~+ j$ D% @0 v% t
    7 L, ]( s, r. Y. W3 j. [6 m3 K- H: @
    朝鲜战场的某次战斗,黄继光和战友在进攻中受阻,原因是敌人的一个火力点搞不定。黄和战友的任务是搞掉它,他接近目标后,身体受伤,碉堡坚固,手榴弹无效,最后他用胸膛堵住了机枪口,他牺牲了,战斗胜利了。
    5 V! _* y. D8 I( d
    ' \8 Z$ |. d6 q0 {) P& S疑点分析:
    ; }4 R8 R9 W9 C* v" l$ B1 M
    / g  H' Y3 B( h8 X7 k* @故事很简单,读来豪气冲天荡气回肠,可问题恰恰是他的体裁不是小说。那么,其真实性就很重要了。是真实的吗?我不肯定,但有些常识性的东西无法解释。( y, D5 p+ @- b0 f/ D+ O

    # }; M: P' _' L! J1.用于碉堡中,能压住一股进攻部队前进的,基本上是重机枪,射速快、火力猛。黄继光要想做到堵在枪口上而不被打飞,需要几千斤的自重。
    3 R; [$ y- X  ~; h  U( M* F
    + G( \  J" l0 ~9 E+ I$ _' X2.即使堵住了而没被打飞,机枪手应该是活的,设想一下你是机枪手,你面前半米处趴个死人堵着机枪口,你怎么办?很简单啊,推开嘛!8 A* g9 F. \1 d$ Y7 h) J
      
    . y: V) N  C: q; ?3 E6 G1 J4 ~  7 g9 J8 |8 L$ s! Y
    所以,我坚持认为,这个故事是假的。我理解当政者编造这样的故事的动机,但是,我不喜欢被愚弄。谢谢。$ k# j. D8 Z/ u+ D- f
    ( x8 J, R! N/ F5 |/ [$ |6 \
    “神迹”:机枪子弹连续穿胸而过,其效果却与蚊虫叮咬无大差异?这不是人的本事,而是神的专长
    $ ]3 f. J2 {2 z" x# _3 Z3 p1 d* |3 H3 k8 U( h1 \4 h) ^
    Sai哥想说,AK47的子弹,无论打到哪里,这个人不死也完全失去自理能力,打手手断,打腿腿断,打身上,就挂挂了、、、、、而且高射机枪呢,一颗子弹就能把人打成两截,重机枪没高射这么牛B,但把人打飞没问题吧
    9 A$ G4 f0 I# {8 z9 w0 j1 t$ m
    2 i+ C, ]8 z- G9 ~) J" c7 |黄继光简直就是神啊~~~~: [8 ^, g9 O  D& h9 I' |7 `
    ( R9 Z# Z8 d. k1 E2 h
    从1951年起,朝鲜. _3 o+ `% w" l( k

    . z. R/ F+ p5 X6 v3 `战场上出现了一种奇特的战法:
    3 Y+ T& {6 b% V. t
    7 D7 g# a' z3 f; K8 O枪炮基本不用,
    + u; f" E! Y4 ]& O& ]de- tona-tor基本失灵,6 r  Z# a. t5 N4 m  I3 e  Z
    全军趴着不动,2 K6 X. J2 W' f2 J
    围观一人玩命。
    2 b( S# D# A6 t0 E9 V: o7 n/ a; M
    四、马克思的脚印% W  L1 m/ N* H, F  g8 [: X
    ( C/ p0 K2 L; ]
    我读的小学课本里,的确有这样的内容:勤奋、博学的马克思,曾在着名的大英图书馆里写作《资本论》。他长年坐在一个固定的位子上,思考问题的时候,便一圈一圈地踱步。日久年深,桌子下面竟然磨出了明显的脚印。我怀着无限崇敬仰望大学者——马克思,甚至也奢望踏破地板的境界;孰料,少年时代的课本居然跟我开了个天大的玩笑 ——马克思在大英图书馆里,根本就没有固定座位,而且,这家图书馆,也不可能为他预备一间专用的办公室。所谓长年累月的脚印,不过是幽你一默!! Y" V) v4 a& M3 ^

    9 o2 i" |5 `# e9 y4 Y$ j" y很多中国人到此参观,都有认祖归宗的亲切感,很多人都好奇地询问“马克思脚印”的事儿。慢说普通的英国人和伦敦市民,就是大英图书馆里的工作人员都不曾听说过这段“天方夜谭”。据说,前苏联的戈尔巴乔夫光临此地,也问过同样的问题,可见,马克思的脚印遍布当时整个的“社会主义阵营”。事实明摆在那里,压根儿就没有这回事儿。宣传,毕竟代替不了历史。图书馆对待每位读者都一视同仁,不可能为哪位饱学之士,独辟一个阅读的空间。况且,图书馆的地毯要经常更换,马克思的脚上又不长刺儿,恐怕连地毯都磨不破,又怎能在水泥地板上,踩出明显的脚印来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25-5-14 08:38
  • 签到天数: 4475 天

    连续签到: 6 天

    [LV.Master]十年《功德圆满》

     楼主| 发表于 2010-7-18 18:13 | 显示全部楼层
    明朗的朝阳从帘隙映入了洞口,李警卫小心翼翼地拉开了帘子。
    " Q2 y( X8 x( L9 N( \
    # ^, U3 K; G! U! Q5 \, b1 M
    " h0 ~5 @9 u" @8 |6 g/ O5 C金日成将军放下了笔,吹灭了汽灯。他看着洞外,笑了笑:“又是一夜过去了。时间过的这么快,不抓紧怎么行啊!”李警卫:“将军,你不要太累了……。”金日成将军笑了笑:“出去走走吧!”  
    ) b# Q5 r- m1 F- `' [9 H! x: _, ^1 p9 G& a8 h6 X* h
      从洞里出去,就看到了山上山下。山上山下都覆盖着白雪,但白雪间,夹杂着烧焦的树木,炸弹的残骸,控诉着美帝国主义的罪恶。山下,英雄的人民军战士们,纷纷从掩体内走出,正在准备又一天的战斗。金日成将军快步向山下走去。战士们看到金日成将军,连忙上来向伟大的领袖问候。金日成将军亲切地慰问战士:“夜里冷不冷?”“不冷!”“大家有信心坚持到取得胜利吗?”“在将军的领导下,我们有万分信心!”  
    . f1 a7 Y& e5 q) W! B
    ; o; c0 B+ T2 R: L  这时,一个通信兵来了:“报告将军,中国同志的志愿军司令彭德怀来了!”金日成将军说:“还不请中国同志过来?”  . N- t' |) E9 q! E

    . @: c" X4 r1 t5 S2 D7 Q4 ^; N  山洞内,警卫员倒上了茶水。金日成将军亲切地招呼彭德怀司令:“请喝茶。我们现在在战争年代,条件不太好,只能这样款待你了。”    G4 ^7 \( I& C. l/ I! V* c
    4 m. Y  _. K3 X+ W# f& n
      彭德怀司令敬慕地看着金日成将军:“你们在这样恶劣的条件下,还能坚持和美帝国主义战斗,我们很佩服。”  
    + M0 x0 v+ n0 W3 z0 G
    # D0 \+ e. _4 V  金日成将军:“为了祖国的解放,我们是不惜一切代价和努力的。”  9 ]# q' ]3 X, {1 O+ l8 {& q

    2 G  i8 |: W6 U% j- g9 Q  彭德怀司令:“也只有在你的领导下,才有这样强大的力量。”  
    ( n; A' o3 B; w" F7 J* q' ~' x
    ( b' Y. b1 Y4 g/ N  金日成将军:“别这么说,还有你们的帮助嘛。打击美帝国主义,有什么困难吗?”  & W$ V' Y0 @0 V9 ~* o$ q- E
    ! ^: T7 l* \. p# Q; p' C6 p
      彭德怀司令:“困难很多,如果没有先前你们对美军的战斗,我们是没有经验的,也会更加困难。”  
    & e4 C: f' i' q/ F2 p5 c6 A# m1 D, n
      金日成将军:“我们的战士都有和美军作战的经验,他们可以直接帮助你们指导。”  ) j. V: j1 ~8 K
    : D7 ?9 F$ `* {. O( F
      正当两人欢声笑语时,洞外,突然响起了警报声。一个战士跑进来:“美军飞机要来了!”周围的人,马上紧张起来。金日成将军把手一挥:“来了就打击他!”   
    1 H2 D  n' u( x. k, H" l
    3 n, x2 f5 S* M+ f1 A
    : q6 _, C. x6 E  不过一会儿,飞机的呼啸声,炸弹的爆炸声,枪声,就在山岭间回荡交错了。金日成将军拿过一支38式步枪:“我们出去看看吧!”李警卫:“将军,这样太危险了!”彭德怀司令也连忙劝阻。金日成将军笑了,举了举手中的枪:“这支枪就是我从日本人手里缴来的,当时面对面的战斗,总比现在危险吧!”  
    # D  Y2 ]6 u! m$ t5 l% K
    1 s9 t) E; v; S7 q; h' D  金日成将军持枪来到洞口,只见数架美帝国主义的飞机,不停地来回投弹,每次飞过,都有爆炸在地上响起。英勇的人民军战士们,不停的射击着美国飞机。  
    ) U$ @5 g( w# ?0 w& n9 c9 d. l; Q3 e: B. N
      金日成将军愤怒地拧起眉头,他看到又一架美国飞机准备从阵地上飞过,他举起了枪,瞄准了敌人的飞机。当敌人对准了我们的阵地,正在往下飞来时,将军开枪了。瞬间,一团巨大的火团,在空中爆发燃烧了,残骸纷纷落下。战士们欢呼起来。剩下的美国飞机惊呆了,他们再也没有勇气继续,纷纷向南方逃跑了。战士们在阵地上,向着金日成将军欢呼:  0 J% K  t; i+ A9 ~! C9 F9 N

    ) G; o5 H3 z9 u2 g# {: y5 {  伟大领袖金日成万岁!  
    : [* w/ f& K3 |% {) g( D8 O1 k4 s; N6 D3 ]
      伟大将军金日成万岁!    
    8 r/ ?  n* k# a( y! ~: Q4 W1 Y8 [6 c5 ^* K

    ! V* c9 M' Y7 n. ~  这是朝鲜教科书上白纸黑字的课文,今天的朝鲜学生就是这样回忆和理解当年抗美战争的。尽管青山处处埋忠骨,几十万中国志愿军与后勤人员在朝鲜战场上献出了鲜血与生命,但是那巍巍高山如今却被压缩成一堆土墩子。常有中国的游客走进三八加附近开城的朝鲜战争纪念馆里,会因为看不到志愿军在这场战争中所起的作用而感到惊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2-4-15 11:46
  • 签到天数: 17 天

    连续签到: 0 天

    [LV.4]签到三年

    发表于 2010-7-19 01:04 | 显示全部楼层
    小学课本好多都是编的  爱迪生根本没有  四面镜子做手术 爱迪生都不知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7-19 11:06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不懂啊 我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好手网

    GMT+8, 2025-5-15 05:25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09 - haoh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Started 0 days (0 years) ago.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