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聊发少年狂,报名上书法课。老师口若悬河两个小时后,最后为我们当堂示范。全班同学顿时以他为中心,密麻麻围成一个离他直径半尺的圈子。我个子小,踮起脚尖看。他一边写一边给我们解释蚕头雁尾,我们都频频点头。一挥而就后,老师落款:壬辰年季秋。
( t2 e5 v4 m# h$ U" K8 Z- q- c
我不由哑然失笑:错了。季秋是秋天最后一个月,农历九月。这才开学第二堂课,是阳历九月,阴历七月,只能写成“孟秋”。再一想,万一老师打算在季秋时分杀个人,预设不在场证据呢?——我一定是侦探小说看多了。
+ ]) B, E4 B3 E( ]4 v1 x* Z/ `) ~2 j
为什么老师不肯好好写个“初秋”甚至“秋”呢?自然是为了彰显一下古风流韵。
+ H9 r. K) j* K V% N( @0 ]
若干年前有本书《格调》,对人类的附庸风雅、以购买品论身份高低的行为三分嘲七分哄。指出人类连音乐都分了三六九等。“听人说‘我的孩子正在学习古大提琴’,你就接收到一种有关等级的强烈信号,这种信号与对古典文化的兴趣、博物馆、画廊或者‘修心养性’工作紧密相关。吉它(除非它被用来演奏古典——也即古代风格的音乐)天生就属于低等。” ( g4 ?! P, N6 f5 W# |) `" w
贫穷和咳嗽不能隐藏,土穷丑冒充高富帅,会被人一眼看穿,哂笑半生。但我们下定决心隐藏自己的不够高雅、不够段位,想要巧妙地藏拙:我们读《明朝那些事儿》,为了能轻描淡写论一下国家大事;我们看闷死人的电影,比如《穆赫兰道》,其实看不下去,就拼命找影评,记支离破碎的片断,好在聊天时提及;从电视剧、电影、穿越小说里,遇到似乎颇有古意的字眼,就努力记下,并且大模大样地用出来——毫不意外地用错。
9 | K1 m: f: C' `3 A. R7 B. w4 H
一位笑声爽朗的大叔,见到另一个大叔,一把搂住,一口一个“张世兄”。我转头向天,知道不会有人去提醒他:“世兄是称朋友儿子的,大叔你把人家降辈分了。”
3 L$ U H& g& O: N, `
斯斯文文的中年领导,问我:“你令尊身体还好吗?”我一时恶作剧心起,不如回他一句“先父已归道山”,看他是否会一脸愕然,不知所云。
' _- ]: @2 ]# W+ u3 F4 p
所以,有人说:少即是多。寡言的人,反而不容易被抓住把柄;本本分分、有一说一,你也许反而敬重他的诚实。有麝自然香,无麝不必硬扑一身香水——稍有不慎,就在下午用了深夜款。我们都不是专业人士,懂的永远不够多,那么,不如展示自己的本来面目。服装大师才有资格穿得惊世骇俗,普通人还是就穿基本款吧。 ; }) D, O/ ]% D6 z+ Y
古典是华丽冒险,你以为全盘西化就容易吗?
* ^( v$ z( F" W- T* [+ D; W+ ?
# [- _1 l! {2 s8 x9 ?% N, x" Z# _
5 @/ L! p$ A+ v# r9 h W* k+ |3 k/ K' ]* u9 u$ K/ ]
0 ]& b: o1 b) V' k: |1 w) 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