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861|回复: 2

惊惶庞麦郎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25-5-11 07:15
  • 签到天数: 4472 天

    连续签到: 3 天

    [LV.Master]十年《功德圆满》

    发表于 2015-1-14 19: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庞麦郎,原名庞明涛,网络歌手,因《我的滑板鞋》走红。
    ; u) c4 w' j. ?% D9 |  T7 S5 Q
    7 o; a, O6 F6 h2 w+ Z* ?从一无所有到一曲成名,意外走红让他喜悦,也让他惊惶。" A0 g1 q+ v" ?7 l5 ?$ V: E( q: a
    2 k3 i5 }: q6 j3 v# x* X5 X- }
    14tsvQ.jpg
    . Q3 |  z9 S2 _" S) Z2 F/ J1 P
    8 {: K. F$ T: _. K" K9 l5 p4 M把自己藏起来
    * q; a* s$ y/ ?8 t0 G; q
    5 e$ }5 Q- u; }) U, @  M9 s「你们谁最好看?可以把她介绍给我吗?」以《我的滑板鞋》一歌走红网络的约瑟翰·庞麦郎先生在QQ上问。接到采访邀请后,他把《人物》所有记者的微博关注了一个遍。+ P- Y5 m2 _' h/ q9 T0 I/ ]0 h! h
    8 n% [) A7 W3 l8 C6 Q/ [1 X& e# L
    「最好看的已经结婚了。」记者说。
    : E  y* }) w7 ?3 B. a8 q. z, R6 w$ s
    ) D1 F3 ~9 P: F9 N「那你怎么样?」他补了个笑脸。
    2 f; X, u  e' ^$ @. f$ r4 F8 a( p- I3 f/ L
    「……还可以吧。」
    $ Q& s8 Z) G# @6 w; x
    * M5 @$ y% b3 V5 E2 y「那你来上海我们再说。」他同意了。当天凌晨3点,他给记者打电话,说睡不着要聊天,不陪就取消采访。聊到5点,他想挂了,因为「我要看电视了,《西游记》要放了」。
    $ _: Z  K- `+ x* A) d- }! m% K' J' Q3 F7 z' ?
    第二天,见到《人物》记者后,庞麦郎收起了此前的戒备,没再要求查验记者证和身份证,也没再提接受采访要收费。他的头发板结油腻,弓着身子站在上海普陀区的街道十字路口,羞涩得似乎想把自己藏起来,抠着手说,「去我酒店吧先。」
    ; o9 O9 E! G8 i  Z; ~$ A
    & w' N7 ~4 d& X; k一推门,一大股食物腐烂、被单潮湿的味道。他挺不好意思,招呼服务员来打扫。4 X  q: v; i2 Q' y; M
    2 ?% u9 C' Q3 \4 y3 \5 H# L% A
    房费每天158元,位于转角,不足10平方米,没窗,大白天也得开灯。床脚的被单上,沾着已经硬掉的、透明的皮屑、指甲、碎头发和花生皮。唯一的板凳上堆着他的褐色牛仔布大包。房间的床头,他郑重放了一张歌单,选了5年来写的10首歌,打算出专辑用。3 M" ?8 p2 y3 z$ }8 g

      S* _  I0 R& G在上海待了半年,庞麦郎的活动范围是一个以小旅馆为中心,半径200米的圆。他没电脑,不会用手机连WiFi,醒了出门去网吧聊QQ,谈找上门的商演生意,没生意时就打连连看。吃饭叫外卖,回到房间,打开电视只有法语频道能看。他不懂法语,仍坚持收看凌晨5点播出的法语动画版《西游记》,这是他夜里唯一的娱乐。
    + d+ Q' i# b# U' D& X7 B
    & \9 ^9 r( Z; T, F! o% I他拎来一袋生花生叫记者吃,然后径直去了洗手间,隔着半透明的玻璃门,一边蹲坐在马桶上一边说,「我要上封面,必须在最前面,拍照也必须把我拍得帅,你不要跟我耍花招。」他要求穿着身上这件价值100多元,买于夜市的花衬衫为封面拍照。
    6 {, }9 A  M/ k: i4 L" t8 A4 a/ ^/ a7 i; x
    女服务员正在把旧床单扯下来,一抖,毛发、皮屑泼泼洒洒散在空气里。他起身,冲水,马桶剧烈抖动。
    / N( X7 H$ f& B+ J9 x5 h" [1 D: B8 _5 M; |9 }7 e& K8 l# }0 m, }5 @
    庞麦郎藏身在这家小旅馆里,躲人。此时距他凭借「神曲」《我的滑板鞋》爆红网络已有小半年。这首歌写的是一位少年苦寻后买到心爱的滑板鞋的快乐,歌词离奇,曲调混搭,唱腔带着浓厚的陕南口音。
    3 o0 o. l" x; ^7 K6 C9 K: Q, g
    8 f  P) L9 L! I; p! o) ?7 J2 i他的经纪公司、父母、老朋友,都在找他。「我火了成了肥肉了,哪个都想来割一刀」,庞麦郎说。他频繁换手机号,谁也不见。在上海,跟他接触最多的是旅馆前台—他不会开热水,每次都叫前台帮忙。
    / @$ C' a$ D- u5 J$ a, a
    8 ~1 U8 _6 ~: Y0 Y用力找前途8 N: B* B# c& l4 M: W% l# T
    , X; o5 V  c. }7 }
    庞麦郎本名庞明涛,35岁,陕西汉中人。成名后,他接受视频采访。「主持人一问,他就说他是台湾人,是90年的,我们都傻了你知道吗?」庞明涛签约的华数唱片的经纪人李希告诉《人物》,艺人改小年龄很常见,但庞明涛没和任何人商量,就改小11岁,有陕西口音却说自己是台湾人,让公司骑虎难下,不得不帮他打圆场。
    . n+ z; Z+ Y0 ~  z( ^5 @( b
    $ Z0 }9 ?. M# P% x( o# d; G( \7 d3 ~老家熟人频繁在贴吧发帖,证明他是汉中人。面对媒体质疑,庞明涛撑不住了,改口说自己祖籍台湾,大陆长大。
    + K) }% g8 V# \- G
    2 s5 Z* A4 M* c此刻,猫在旅馆里的庞麦郎依然对自己的过去讳莫如深,以「这个我现在暂时还不能告诉你」回答所有问题。直到《人物》记者说起汉中是平原,务农相对轻松,他才猛拍大腿,回忆道,「根本没有!很累!」他身体瘦弱,夏天酷热,还得下田割水稻,再把稻穗一担担挑到晒场。「简直要我命。」他拍拍自己的肩,「你看我担不担得起嘛?我不是搞种地的。」& S+ e  ]) Z5 u8 k9 Z
    1 }1 B$ `2 ?# ~5 L1 M' N" l1 _. N/ d
    剥着花生,他渐渐松弛,说自己其实在陕西汉中宁强县南沙河长大,此地夹在大巴山和秦岭之间,是古蜀道的入口,「特别穷」。' x" H5 r& V! F; ~4 V! L4 P
    / g! G0 O( J1 L8 d1 a! S) D+ K
    庞明涛从小在姑姑家长大,自认「读书很用力很乖的」,但因家境和成绩不好,很早就退学了,也不讨人喜欢。聊到家人,他紧皱着眉,把头埋在膝盖上,「不说他们,没好的人。」他成名后,儿时玩伴庞志斌在贴吧发帖,骂他「想红想疯了」。「他小时候就是个拐棒子(脾气古怪),」庞志斌回复《人物》记者私信,「他唱的啥玩意?土得一逼。你们还采访他?!!」再不愿多谈。& o5 P) Z& y9 _- P- H6 q
    : m% h+ w" G2 f" M
    庞明涛说,自己那时「最好最好的朋友」是姑姑家的奶牛。喂牛时他蹲在一旁看奶牛吃草,一看一下午,「吃得特别快,边吃边屙,屙起来一大坨一大坨的。」聊到奶牛,庞明涛不再绷着,露出少有的天真兴奋的神色,他猛拍了下手,「牛奶真的太好喝了,我该给奶牛也写首歌的,我之前怎么没想到呢!」  O3 S) f: r5 ]

    ) m/ ]# A8 r5 A6 g8 T1 p他干不了农活,被人瞧不上。2008年,他决定进城「找前途」。先到宁强县,他干不了电工、贴地砖这样的技术活,搬砖又觉得吃力。很快又去了汉中,他在一家 KTV落脚,工作是切果盘,每天从下午4点做到凌晨4点。「切最多是西瓜,切成一条一条的,有客人线什么的坏了,叫我们进去修一下。」
    $ H" V! _. ^' ^3 y1 K5 Z+ l0 O, I& j4 n. H1 }( |
    在歌词中,他将汉中称为「魅力之都」,有他从未见识过的好事:2000元的月薪,「别人不一定有」;下午开业前,经理组织所有人在门口列队拍手、跳舞、喊口号,他觉得「挺有意思」;没生意时,他会与同事悄悄溜进包间,调低声音唱几首歌,他最喜欢刘德华的《天意》:「谁在乎/我的心里有多苦/谁在意/我的明天去何处……」6 }( G, J, j) ]# T8 o

      b- l4 W/ U9 l# F有一次,庞明涛偶然点到一首迈克尔·杰克逊的歌,被震撼了,「我就觉得太潮了,非常国际化!」听同事说杰克逊「一首歌可以卖大几十万」后,他觉得「这个事情我肯定能做成」,暗暗立志要做「中国最国际化的歌手」。+ C$ G/ K( `* Y, e* c
    * y. k0 r/ E. ~9 J, s2 a9 \# M
    晚上回到宿舍,工友们蹲床上抽烟打牌,庞明涛不理他们,盘腿面墙而坐,把一个小学生小字本放在膝盖上,写歌,一首接着一首。《我的滑板鞋》就写于这个时期,歌词中「在这光滑的地上摩擦/摩擦/似魔鬼的步伐」,灵感来自杰克逊的太空步。他小心翼翼地隐藏自己的野心,怕丢了工作,也怕同事们「只会笑我」。/ b+ k9 F, L. u

    4 p  A0 \8 I8 r) E2 E: P( {. W7 R1 i7 L《人物》记者通过QQ空间找到他那时的工友郑军,郑军客气而谨慎,「他歌我也欣赏不来,你们别害他……他有现在挺不容易的。」他记得庞明涛曾在宿舍表演过一次「太空步」,写歌「写了厚厚一本子」。* m3 `9 H7 ]3 B6 x6 E

    ; L3 r' {  L) s( w, U$ ~; \庞明涛写了《打吊针》(后改编为《摩的大飙客》):与工友在工地上比赛骑摩托,受了伤去打吊针;《西班牙的牛》:幻想自己是西班牙斗牛士,斗牛时抱着必胜的决心……歌词情节多与打工经历有关。5 i3 ]- O: }  _, d: U

    1 z5 c5 n& o5 D, i" z) l. F2013年2月,庞明涛已经攒够了十几首歌,觉得「汉中发展小」,没朋友,他决定离开,随身带的牛仔包里,只有一张脏得看不出花色的床单,和写满歌词的小字本。
    ( j- {/ j% ^, t4 _' b1 p" f) M
    坐了18个小时的硬座到北京,一下火车,庞明涛立马去网吧,搜「录音棚、专辑」,找录音公司地址,一家家抄在小纸片上,挨个去看,最后选定一家,交了6000块钱,是他自2008年来攒下的所有积蓄。) K" K" T/ A0 ?+ S. y/ F& a9 w

    $ ~- C# C, b: u. Y8 D9 X他不会租房、不信任中介,没地儿住,夜里只能去网吧,一把接一把玩连连看,把自己累得精疲力尽,用床单裹住头,才能斜躺在椅子上睡着。7月,连去网吧上通宵的钱都没了,他就在公园背风处的长椅上凑合一晚。; V- J# T5 G. n( c% B

    ' Z% F/ _9 k! n+ W. {庞明涛一个人抵挡着整个世界。他怪家人「不懂我的理想」,绝少与他们往来。电话那头,庞明涛的父亲对《人物》记者谈起儿子,语带无奈,「我真的管不了他,也不知道他是咋想的,真的,都不懂。」他的母亲就在一旁,疲惫沉默。旧友在QQ上问庞明涛最近在哪儿,他回复「不关你事」。他把身体不好归咎于政府,2012年,他在QQ空间写道,「中国政府荼毒人心,手段残忍毒辣,毫无人性,从2008年至今本人一直在药物中痛苦挣扎」。
    1 e* O. [; ^; @: b; ]' m6 \! `
    ) P7 {% \/ ]2 |( {- H- E- f$ ]一次他掉了20块钱,去朝阳区一家派出所报警,闹到半夜,坚决不走,要求民警必须把钱找回来。民警只好给他手机联系人挨个打电话,找人把他劝回去。这次经历对他打击很大:他过去经验里,老家唯一能信任的只有「要跟我耍」的奶牛,城里唯一信任的只有警察。现在,连警察也在敷衍他。「太坏了,都是坏人,所有人都在骗我,想利用我名气搞钱。」他回忆道。
    $ W2 f9 e% n8 k9 f
    * G8 L5 {4 _5 q. S「谁要是算计我,他还没有出手,就被我看透,我就会让他死无葬身之地。」庞明涛捏拳,做出恶狠狠的样子,用戏剧性的口吻说。
    : r8 [" L2 r5 L! j& x! w/ f9 D/ X
    ) l' v( v# h3 A# b  Z, L捧红了,跑了
    - C5 v' i9 s: r# t( V6 b: K% ~. V8 c' V- E7 k4 ^
    录音公司没做出他想要的「飙高音、高大上」的效果,参加选秀全部落选,家人催他回去,庞明涛又气又悲。/ G3 e: d/ g& _. T
    8 a& Z& ~* q: \! _- ^% P
    直到2013年9月,庞明涛熬来了机会。北京华数唱片公司举办一场选秀活动,他到场参加。华数运营总监嘉霖回忆,庞明涛「穿得挺破的,身上还挺大味儿」,上来就要公司给他「打造一首国际化的歌曲」。9 m( {( J! G( Y! E& h! \4 e
    7 k5 F+ h1 Q0 w  y2 e1 B
    李希说,华数看中了庞明涛的草根气质,最终与他签下一张6页纸的合同,决定赌一把:投入「超过百万」资金包装《我的滑板鞋》。6名企宣,24小时3班倒,买「摩擦」、「时尚时尚最时尚」的关键词搜索,把歌曲热度顶上去;请大V段子手写段子造势;编曲、花3天时间录歌,在数百个小样中拼凑剪辑出最终版本。一切都为的是「制造出他是自己火的感觉,特别神秘,但又没包装的这种(效果)」。  z( V$ u+ i4 A
    * t$ m& ]9 [# L  O8 E  b& _5 j
    唱歌音准极差,出道年龄太大,支撑庞明涛的信心从何而来?李希分析,庞明涛完全不懂艺人的运作模式,不知道自己的劣势。另一方面,「我们见太多了,有的草根就有那么偏执,就需要个念想做支撑」。
      _4 r* E  O/ h5 A1 F" y8 \) h- x5 y
    「(录歌)最痛苦的是什么你知道吗?他每一遍,每一遍都唱得不一样,完全没有调子。」李希说。庞明涛接受采访,张口就问记者要钱,擅自改年龄和籍贯,也让她头疼。
    . g5 S9 P# L: w. l4 N+ T0 ~4 A7 A0 Y
    春节,庞明涛踌躇满志回老家,花200块拍了组艺术照,要求影楼把他眼睛PS得大一点,做专辑配图,还给自己起了艺名,「约瑟翰·庞麦郎」。「出道就不能用本名嘛,而且以后我到国际上,就不用改名了,现在的名字可以直接改成英文名,也像日本名。」他对《人物》记者解释说。8 M$ |* }/ R! m1 v  H* r

    3 A/ G5 S  B+ D运作半年后,2014年6月,《我的滑板鞋》如愿火了。尽管很多人抱着调侃奇葩的态度在谈论这首「洗脑神曲」,但庞明涛由衷地相信,受欢迎是因为自己唱得好,打动了人心。「国内现在没有我唱的这种风格的,很珍贵的,而且我很帅。」
    9 T7 B. p! [5 V/ g" @0 X7 `, y% u: e- v. l
    刚成名时,庞明涛很激动,每天在QQ空间分享自己在优酷、虾米上的歌,把影楼拍的PS照片给公司,要求马上做专辑。7月份,他的想法开始起变化,骤然成名让他陷入更大的恐惧之中:公司接了大量通告,他担心自己形象不好被嘲笑,不想去,又必须去。个人和公司二八开的分成比例更让他气愤,「简直是把我当奴隶!」6 h0 K4 G: P$ E/ Y9 e$ y4 p

    : p8 E* c5 {' r6 v偶然发现华数注册名称为「传媒文化公司」而非唱片公司,庞明涛彻底怒了,「我又被骗了!简直个骗子!明明是文化公司怎么可能给我出专辑?」- C. x& Q) o( m$ @$ _8 w! O8 @, p

    6 v( J) G( \- ?3 q1 M他如惊弓之鸟,再也受不了「被骗」的感觉。他立刻关机,扔掉电话卡,跳上了去上海的火车,发誓再不踏入北京一步。换号前,他还特意安抚公司,「我就是压力太大了,散散心就回来,这几天你们不要找我。」
    ' @# Z0 `% l9 I9 x7 w3 E
    / J; c. ?2 v8 Q1 r8 T李希也崩溃了。华数原本已经为庞明涛签下200场夜场演出,每场5万元,他一走,所有演出通告全黄了,华数还得赔钱。「你说好不容易把他打造出来了,居然跑了。他以前老说你要是骗我,我就告你我就告你,以为他挺懂法的,谁想到他完全没法律意识。」李希说。根据合同,庞明涛再不回京履约,将面临巨额索赔。
    ( V  l) m- T7 \; |2 Y3 I) o; _7 b1 N' }' C, ^% [
    庞麦郎在虾米音乐为他拍摄的MV中出镜,他要求其中一定要有外国人
    : @; ^+ r' r* ]% P" J
    ; l% J  U0 g; v# R很孤独很寂寞+ i' K8 d+ X2 y& b
    9 v+ k- n' D9 b* N4 Z  X
    庞明涛蜗居在上海的旅馆房间里,想象不到的名利滚滚而来,他觉得自己「能搞定一切」。他有5万粉丝的认证微博被华数管着,自己的小号微博关注数不到100,上面写着手机号,以此接商演:为某连锁旅馆开业站台,一天2万;在Chinajoy唱歌,两天4万;尽管看不太懂合同,一首歌也已经以25万的价格卖给了成都一家游戏公司。
    % c$ k, K) J+ F
    , n! R6 k, j0 a( q8 d他没法判断哪些机会对自己更好,就立下规矩:只接商演,即使有恶搞性质也没关系;绝不上电视,看的人多容易「破坏形象」;宁住旅馆不租房,因为「不晓得再待几天又要走了,又要去哪儿发展」。8 p. `) F' |' a/ b( }7 \
    $ C3 T: I/ h" d3 R) H: R
    北京卫视邀请他录节目,他以「我要在国际上推广汉语歌曲文化,不能上你们这种地方台」为由拒绝;东方卫视请他参加「跨年演唱会」,他的条件是「除非给我单独开演唱会,做直播」;央视一套《开讲啦》邀请他做嘉宾,他听说主讲人邓紫棋是1991年的,提出「她91年的都可以做主讲人,我90的凭什么只能做嘉宾?」也拒了。
    2 ]# S6 I+ E) ^; U# k+ N- Y3 C( n" `- A% _. H; [6 Q" q) H
    庞明涛很在乎「国际化」。拍MV,要求必须有外国人出镜,制作人李达只好找维族女生充数。为演出歌词中「我的妈妈问我/今天怎么不开心」的场景,李达想找个阿姨扮演他的母亲,他听了大怒,以弃演相挟,「那个女的不是我真正的妈啊」。他担心,以后到国际上带母亲一起走红毯被狗仔偷拍,粉丝发现MV里不是他亲生妈妈,会觉得他是骗子。4 ?# T! Y, R7 w7 V

    7 l- H' E2 A2 e# P9 a3 L他对台湾身份有类似的执念。听说百度百科的出生地被改回汉中,他大为光火,用脚狠狠蹍碎了地上的花生壳,「他们就是嫉妒,在搞我!」优酷曾热捧他的歌,2014年春,双方本想合作拍视频,但他一听说是策划去台湾「寻找故乡」,就把编导拉黑了。0 {( P) l7 s$ a3 V& y4 ?% I2 J
    - o  o& z6 ?6 c7 T$ m: g
    他能坦然地说出有违事实的话—即使这能被人轻易戳破。他指着《人物》记者笔记本电脑上台湾地图的最上端,为自己作证,「这是基隆,我就在这长大。」「那是台北。」「哦……那我是在台南长大的。」他快速虚指了一下,然后用力按了屏幕几下,想关掉页面,但失败了—他误认为这是可触摸屏。然后突然火了,摔了电脑,机身边缘被磕出一个小坑。「这就是你采访大明星的态度?你是查户口的吗?」% c' g9 j, l$ U) \5 \9 h$ F

    5 i- D( U; l$ a% J1 o, D担心偷拍被拍丑了,庞明涛出门总戴着一个皱巴巴的、用了很久的蓝色一次性口罩。出于同样的担心,他要求采访也在旅馆房间内进行,采访中他的情绪骤起骤降。「你不拿我当朋友吗?我都拿你当朋友。」「我很孤独很寂寞的,只能每天都蹲在旅馆创作。」# D6 w# @; G9 R9 u! [7 K) C- p6 x5 d" U
    ! ]9 g0 J: s. _
    他自称没谈过恋爱,喜欢长头发、温顺的女生。他拒绝了许多好机会,但主动配合了相亲网站网易花田的软广告,希望能借此找到女友。他想不通,「为什么一个给我打电话的女粉丝都没有?」
    2 S, G  W6 Z; l2 s- w8 D0 g+ L2 p- V9 d" B" W' A
    在最新创作的《肮脏的恶魔》里,他写道,「我想牵着你的手,走在便民街的路上,边走边吃泡馍。」网络上疯传一张他与「老干妈」陶华碧的「情侣照」,他生气地澄清,「她那么老,怎么可能跟我是情侣?」
    & y8 ]$ F+ E6 B7 y7 Q5 W$ a8 V: b1 q, y! N
    采访次日,与《人物》记者走在街上,一个胖男生突然冲出来,「妈呀,你就是庞麦郎吗?哎呀,我是你的超级大粉丝!」庞明涛点点头,很受用,合影完,他卷着舌头说「thank you」回应对方的「 I love you 」,转头问记者,「我发(音)对了吗?」) p! h' t+ x7 ^1 b
    : D" ]- J" P$ V& y4 q: A
    他邀请记者去一家名叫「巴黎春天」的KTV唱歌,他从没来过这里。在汉中的KTV切水果时,他曾渴望能有一天在KTV唱自己的歌。一出电梯口,整层楼正好在放《我的滑板鞋》,他先是得意,继而生气,觉得版权受到侵犯。他考虑了一下,要不要报上名字以求打折,想到「明星要维护形象,要低调」,放弃了。4 M! ]* E: S$ P

    4 w+ L+ j( i6 X在包间里,他点了两次《我的滑板鞋》,两次唱得音调完全不同,也都跟MV里的音准合不上,他靠在沙发上,渐渐松弛,长期浮现在他脸上的惊惶和用力过猛的神色,渐渐消失了。无人喝彩,他为自己按响了屏幕上的「欢呼」键。
    . W/ I( t  A6 u
    " t" z$ k* L) }6 {, F4 o
    # S& |" Y( E/ D6 X3 `4 L4 X; h7 g8 @' z) e% |" K* B
    本文首发于《人物》2015年1月号,此为完整版
    : q' a7 {; S  k( K7 v; u/ \* G8 {, \, {6 G9 E
    来源:人物
  • TA的每日心情
    无聊
    2023-8-18 10:05
  • 签到天数: 37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9]签到八年

    发表于 2015-1-16 00:1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微博上看到后表示非常无语。。。真相竟是如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25-5-11 07:15
  • 签到天数: 4472 天

    连续签到: 3 天

    [LV.Master]十年《功德圆满》

     楼主| 发表于 2015-1-17 21:19 | 显示全部楼层
    昨天的朋友圈让《人物》杂志一篇《惊惶庞麦郎》刷屏了。由此引申的讨论,也趋于两极。+ b( T) J" Q  q8 m* R, f# F

    9 r3 K+ w9 \5 G8 Q2 d* ^& ?# w: t* r+ j) N/ f, u

    7 Y8 ?' f6 q/ t, }捧的说稿子挖掘了大量猛料,落笔也勾勒出真实的庞麦郎。骂的,大体用四个字概括,“以笔杀人”。& D6 v3 q/ d+ x1 e  L4 @

    6 m; Z* j. g1 R: N. U9 ~, t' p% [7 u2 H' F

    : W& l6 q% M0 a9 T0 L说实话,第一遍读完,我的感受也比较矛盾。一方面能看到记者采访时的用心和努力、写作上的精明和技巧。另一方面,却有一种直感:作者的年纪应该很轻,人生想必还很顺利。/ c" E1 ]; J; K
    7 I: B7 \, N' J, n- w

    8 O# {* h, {0 Y. K/ W& l9 T9 |8 q. }' v5 u% ~! a( S0 X
    后来相识的朋友告诉我,作者是94年的女生,忽然有点理解。和作者并不相识,不好妄下判断,还是说回稿子。- K4 c+ K$ B  h
    ( I* L3 b  ]8 M# u$ w' a) l

    $ }/ F$ n( R$ K2 b, m# m$ P$ i! e5 Z! q9 @, g
    很多评论说,作者在文中抖落庞麦郎的诸多反常,充斥着一种“优越感”。有些将这种“优越感”归因于社会阶层,有些则说是文化知识的差距。我觉得还不准确,未必是“优越感”,而是一种对立感。自始至终,作者和庞麦郎保持着明确的心理距离。4 J) n; L" u7 l( g+ T

    ' T3 u( X6 h7 U8 l2 ^) D
    4 @. r  {$ N! n3 l6 F' ^$ g/ v+ I' ], E# @4 m% c
    虽然前往庞麦郎寄居的旅馆,细致地观察、描写“食物腐烂、被单潮湿”,“透明的皮屑、指甲、碎头发和花生皮”,让人觉得,作者是认真且费心的。而有一些段落,比如“女服务员正在把旧床单扯下来,一抖,毛发、皮屑泼泼洒洒散在空气里。他起身,冲水,马桶剧烈抖动。”则让人觉得,一个女生,为了采写,也是蛮拼的。
    1 r! I, M# a0 `$ f4 V2 p# O" K' \6 x. |) u) `$ J

    2 ~4 ]9 C+ w0 Q7 W2 O5 ~
    7 V- N+ M6 R& ^这是真心的表扬。但看到下面的引文,我心里不太舒服。
    ! F3 u8 [: X2 _$ B3 j0 \, m; f8 r5 u: d1 Z: _
    ) j3 r; A3 n" c
    # b6 l1 |' K# h6 S3 L8 t" |
    他指着《人物》记者笔记本电脑上台湾地图的最上端,为自己作证,“这是基隆,我就在这长大。”“那是台北。”“哦……那我是在台南长大的。”他快速虚指了一下,然后用力按了屏幕几下,想关掉页面,但失败了——他误认为这是可触摸屏。) K% k/ c$ L# k6 `+ M. M
    , f- L+ q3 b- ]6 b
    然后突然火了,摔了电脑,机身边缘被磕出一个小坑。“这就是你采访大明星的态度?你是查户口的吗?”6 j. W7 \2 \2 O+ v, P

    & X5 K2 U+ A& k" t9 {5 ^! g9 P8 G) `* E8 y
      Z5 D4 ?, E1 f3 V. s2 K# j
    不舒服不是因为笔记本电脑摔了,觉得肉痛。而是因为,台湾地图是几个意思。作者在文章里多次提到庞麦郎说自己是台湾人,事先想必也做过功课。如果笔记本电脑上的“台湾地图”也是采访的准备,这鱼钓得,脱离了采访的本意。" t2 j9 I8 I6 D2 y
    6 s( a0 _( k" b" G
    ( m( w8 b. |0 n
    * h" c2 i/ U8 ~9 i$ q
    我知道,太多记者前辈会说,撬开采访对象的口有太多技巧和方法。甚至有一些,还会祭出公共利益的旗帜。但我总坚持,手段不正确,则目的无意义。何况,庞麦郎的荒诞与否,除了满足公众的好奇心,还有哪些和公共利益直接挂钩?
    # ~# ^2 C7 e- e9 @& ?/ |  ^" B$ a- X" y- ]2 y+ E2 m

    ! {8 z- K0 x$ q$ M" c! B  O4 k4 z3 y( h1 V/ Z* y& V$ j2 a
    这篇稿子中间,很多料此前听人传过,但未经证实。比如庞麦郎的音乐水准,比如商业运作。作者帮助证实了,这是很好的素材。$ R* g- A, L- [2 I

    ( H# V$ g# s- ?9 |7 G) p6 _* M$ A
    5 t- D. Y4 |1 V% q, X, _$ H
    0 _, o9 i" L7 }4 {除此之外,这不是一篇足够客观的报道,因为作者和庞麦郎都没有进入一个沟通的状态。我相信作者关乎庞麦郎的一切描述都是真实的,但那种自卑、粗鲁乃至胡言乱语,一定不是庞麦郎的全部。或者说,“惊惶庞麦郎”,其实是他面对媒体时的样子。
    4 V- E  U& J) Q& H) K- y6 r( l2 D8 Q# v6 N) N; m2 X
    " j$ e# X+ F: p
      Q9 v* i$ \4 v  c
    之于庞麦郎这样的采访对象,要进入其内心世界固然很难。但写出其中一面,就大量铺陈、强调,也失之偏颇。《惊惶庞麦郎》有些急于证明庞麦郎是一个自卑、古怪甚至有精神问题的人,并希望通过他身上的特质、举止,映射当下中国小镇青年的荒诞现实。
    1 S  E( s6 ^/ [% O. u3 C( l9 ~8 A  \, u

    , ?+ M3 P3 e! r  K- Y
    ; C, l2 Z6 X  m6 D% O* w- ^( Z2 q问题是,除了窥斑见豹的作者见闻,外围的采访是否充分?和庞麦郎是否有过多次联系的努力?究竟有哪些原因令庞麦郎,或者庞麦郎们,变成现在这样?
    4 _9 F0 T' @& x! g4 O! X9 w) F+ c6 d" S( p5 E  X

    & w$ f1 A4 v  m5 ?0 c: r1 t
    # \0 C, Y9 w! T关于这些,稿子里并无充分展现。那么,满足读者的好奇心之后,这篇稿子还有哪些“剩余价值”?
    " ?7 s+ |- I& g" Z5 @
    3 C5 b7 L7 ~3 v
    8 L) h2 m- [& C8 N( M: M$ R" K& K7 A+ l& h& f3 C
    如果只让读者看到庞麦郎的“病”,为“病症”的冲突和乖谬所吸引,而忽视了致病的根由,只能说,稿子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7 V( s; N3 U; z

      J( s" C3 k5 F5 a$ a  ]% G* Z) h. C+ H$ T* s. B
    ) U: Y8 g, h/ _7 p9 D& L4 l
    知乎的magasa举了何伟的例子:“他特别厉害的一个地方,是让细节自己说话,而不是走出来代替细节说话。(《惊惶庞麦郎》)这篇报道有些地方就让人觉得,作者非常主观地希望诠释那些细节——结论我已经有了,细节只是我找来的证据。但我们读何伟的文章就不会有这种感觉,细节都在那里,可结论需要你自己去总结。”6 `! W1 e6 l- r% \5 |
    1 e: W& Z; z6 t
    - [3 I. _# @- t; }/ E
    - A" g% m4 s$ O
    当然,这些只是纯理论层面的探讨。换我去采访庞麦郎,估计会比作者做得差。但我总觉得,对采访对象的尊重,对复杂背景的剖析,对纷繁表象的宽容,背后,是对世界的理解和温存。这不是一个虚无的道德问题,而是每个人都可能的经历。
    0 P; }# e) o- }0 y
    + C0 z3 @6 W$ O7 e% v' b3 m& x" ~+ c0 |4 ]; e# C
    $ }& g' ?: G: A: ~
    所以我会说,作者应该还年轻。而从这篇稿子呈现的写作技巧和天赋来看,成长的美好,也十分可期。0 v+ h8 D2 I% S) s& E+ t
    & r5 s) |; f* S" D8 @/ H9 c, w# M
    + B! q9 u) D, b; h* q) d

    8 \5 U$ c# T, u, I今天看到一篇《一个消费精神病人的社会是可耻的》。帽子扣得太大。但任何时刻,嘲笑庞麦郎都是容易的,而理解庞麦郎,则太过艰难。4 d  A6 X4 y9 P, d' P8 ?

    8 u! v- }: G8 o* |$ F5 y+ _
    ( p3 g8 S- {# Y0 z/ G6 p2 o) c) t" N! c' m5 A
    来源:傅踢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好手网

    GMT+8, 2025-5-11 07:50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09 - haoh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Started 0 days (0 years) ago.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