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清若水 于 2015-5-18 11:25 编辑 0 }2 v0 ]' K8 s' g+ ^2 i" a
: I2 N+ V( p! i8 U密码三:《清明上河图》没有创作寓意? 密钥:危
, x* u& Q. W# e7 N" N( N Z' J通常说法,《清明上河图》只是如实描绘了东京汴梁的繁华图景,并没有其他寓意。然而真是这样吗?
- N t( M2 E9 C2 C: @! j, m画作整体气象熙攘而闲适,正是北宋末年、徽宗朝的时代气息。然而,在画面中央的聚焦点,却呈现了一场危机——一只客船的船桅险些撞上桥梁,船上船工齐力急救,几个赶忙放倒桅杆,其他的拼力划船、对抗急流。 + e6 V6 r$ u3 _1 ~" J$ |+ x, L
这个戏剧性危机场景处于画眼位置,自然是出于精心构思,绝不是随手绘就。而且,这个精心绘制的核心事件有四大不合理处: . n8 n2 E) ^( _- N
其一,河上视野开阔,并没有遮挡,船上船工为什么没有一个人提前看到桥梁、预先放下桅杆? 2 A' m2 y! Y$ l
其二,两岸数百人,桥上更有许多人在桥栏边赏河景,也没有一个人早一点发觉?
. e5 k, g# }/ c- E! x- A其三,河流水急,船是逆水而行,行速并不快,为什么临到桥洞下,才慌忙救急?
- W8 f7 ?8 n- y1 Z' A5 x0 L% \! M其四,船篷顶上有一个妇人,正在挥手叫喊,她身边站着个幼儿。船虽然陷入危机,但显然没有严重到会沉船,反倒是那孩子有摔倒跌落的危险。作为母亲首先必定会保护孩子,那个妇人却全然不顾孩子安危。是什么让她忘记了第一本能? & p# e9 l. S _( _# k
张择端笔笔精细,连角落里小食摊上的零碎货品都一丝不苟,怎么会在画眼位置留下这些不合理? 6 U5 d- k8 H* g; V) p
唯一答案是:张择端有意为之。
9 C, |# c! y: K! [$ P& h画面一片繁荣祥和,中央却危机乍现。这应该是张择端绘制《清明上河图》的真正用意所在——这只船逆水而行,偏偏又陷入危机,正如当时的大宋江山,表面安宁繁荣,但国内腐败不堪、官逼民反,宋江、方腊相继起义,边地辽国、西夏的威逼还没有解除,又有女真崛起于东北。 画上的船如同大宋的命运,正处于最危机的一刻,它能否安全渡过危难?
+ S. |3 r& \: s3 C( Q
0 O2 r4 }' u- A6 v1 I
+ S) T9 C ]7 t$ l6 r! R# l
密码四:北宋重文轻武? 密钥:斗
G W4 F1 |5 R. [% q7 |1 t5 Z宋代治国,最大的特征是重文轻武。
5 {5 Y) Z6 {; D& G从晚唐到五代,武人拥兵自重、四方割据,造成长达百年的兵灾战祸。宋太祖赵匡胤正是从乱军中崛起,平定天下后,他杯酒释兵权,全力打压武人势力、构建文官政府。这种政策虽然确保了国内长期平静安稳,对外却武力不振、连吃败仗,先后向辽国、西夏委屈求和,用岁币换来和平。
' f) d3 w, ?+ G然而,在《清明上河图》的中央,除了河中那只船遭遇危机,虹桥上同时也发生了一场事件:两拨人狭路相逢、互不相让,正在展臂挥拳、剑拔弩张,一场殴斗即将发生。两边的主人,一个骑马,一个坐轿。
. B C) H- B% `# \+ T7 j7 ~5 G这场对峙同样位于画眼位置,自然也绝不是随手而画。它充满了寓意——河中那只客船由于众人的玩忽职守而陷入危机,桥上这两拨人的对峙,却显然是意气之争,亦如北宋政府官员党同伐异,百余年间持续不休的内斗内耗。 9 h) d0 W3 P: g
此外,文官坐轿,武人乘马。按北宋惯例,武人见到文官,必须恭敬避让。然而这种格局似乎已经改变,骑马那方不但不让,而且所处位置居高临下,似乎预示着国家危难即将降临,重用武人的时代也随之来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