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慵懒 2011-4-24 20:28 |
---|
签到天数: 52 天 连续签到: 0 天 [LV.5]签到四年
|
一部《西游记》,在唐僧师徒四人聚齐之前的故事都不是特别好看。收服了沙僧之后,四个人一起奔赴西天,战胜一个个妖魔鬼怪,度过一道道艰难险阻,精彩的故事才一一展现。其实真正的取经,乃是唐僧一人的辛苦,三们徒弟都是作者的杜撰和想象。作者为什么安排了三位徒弟呢?一方面是因为故事的需要,毕竟是魔幻小说。九九八十一难哪,一个唐僧怎么能应付得了?另一方面,我认为这恰恰说明,唐僧师徒四人其实就是一个人的四种精神状态。他们加在一块,才是一个完整的人。4 a0 s3 I3 \$ @& e- W9 }2 [
, v2 J* s4 q% D0 u3 [% ]
这四种状态,分别是:唐僧代表的执着,悟空代表的勇敢,八戒代表的欲望,沙僧代表的平庸。每个人的一生,几乎都离不开这种状态。只不过在某个阶段会是某种状态占据着上风和主流。$ Q9 N9 c# Y' C9 P6 N
4 [) m" l6 F, x1 c) h" p: s+ [' V9 F 最终能从西天取得真经,始终起主导作用的就是唐僧的这颗执着之心。所以唐僧经常告诫徒弟们:赶路要紧。在唐僧的精神里,只有向前的动力,他的视野里没有路旁的风景。但只有唐僧是取不到真经的,所以他的口头禅只能是:“悟空,你在哪里?”
6 H& e$ e8 Q3 n8 m( ~; `7 a, U( g5 D1 P3 q& {/ q3 p, k8 A7 d2 j" A
师徒四人里,只有唐僧是有目标的,他的目标还具有唯一性,那就是去西天取经。孙悟空是没有目标的。他跟着唐僧之前有,但得到了“齐天大圣”的称号之后就没有目标了。他跟着唐僧的任务就是保护唐僧。这是因为,唐僧尽管执着,却缺少一颗勇敢无畏的心。
+ e- w* `8 R Z* X
- A; a6 D) C3 m8 d; y. Q! b 从本质上讲,唐僧去西天取经,只带悟空一个徒弟就够了。为什么后来还非要收降八戒、沙僧呢?因为一张弓不可能永远都是绷紧待发的状态。对一个正常的人来说,欲望是本能,欲望是人生的很需要组成部分,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而安于现状就像是挥之不去的阴影,人的惰性会不时地接纳平庸。# E) e0 \% n* [4 i
' y1 E7 r/ Q0 W3 ~: `5 f3 i0 ] 八戒也没有目标,但是他有欲望。在师徒四人里,他是唯一娶过亲的。所以,在取经的路上,他会时常想起他的高老庄和他一日夫妻百日恩的女人。
6 \" r! H/ T v2 j3 t
* ?4 ]" ~: i; ]% o 八戒的欲望还表现为贪欲。八戒毫不掩饰他对美女及所有他奢望的东西的占有欲。这其实也是人正常的状态。唐僧是禁欲的,但禁欲和纵欲一样不是正常的状态。所以唐僧身边,需要有八戒来中和。在悟空被逼走的那段时间里,八戒总是第一个提出散伙,因为人一旦不再勇敢,那颗脆弱的心灵里,最先进发的将是个人的私欲。
; S! f* W5 I1 Z$ K/ v" e! j* v d& {, ]/ q' X
而一个人的一生不可能始终是一帆风顺的。在面对艰难困苦之时,有时会感到倦怠,进取之心不是那么强烈,我们开始用“坐看云起”来安慰自己,试着接受平庸。这就是沙僧同样不可或缺的原因。人会在一些特殊时期,总感觉自己是错误的,总感觉自己处处碰壁,这个时候,就要求我们放弃原来的立场,学会冷静观察,然后在对别人的言论和行为进行对比后,会像沙僧一样发现:二师兄,大师兄说的对”或“大师兄,师傅说的对”。
" G, U' {7 M9 z7 I
0 h! f/ a( y6 m 作为取经路上的主心骨,唐僧的心是执着而坚定的。作为实现目标中最不缺少的心理元素,悟空代表的勇敢始终伴随左右。有这两点,才确保了取经目标的实现。而间或有点私欲苗头的滋生或平庸思想的闪现,都是很正常的。悟空几次被赶走,但又几次被请回来。因为仅靠后两位,是完不成取经大业的。只要最关键的东西,始终是你具备的,不管多么艰险和遥远,你都将获得最终的胜利。对那些属于本能的售价或平庸,既然它的存在是必然,就不妨试着学会克制。打盹也是为了更好地前进,当你知道了“赶路要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