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23|回复: 0

落子无悔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24-5-18 07:50
  • 签到天数: 4187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Master]十年《功德圆满》

    发表于 2021-12-16 08: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_202112141042228fa04.jpg + ^# U( o; T6 }! x& ]. u7 E  H6 u

    0 V4 P5 O$ e& o0 z0 1
    # t7 L7 n# t3 h) W" F. O& x" x! l: J. {0 \, u* Q) V9 }
    盛唐年间,长安城外的沙场之上,唐明皇与杨贵妃,在观战台上并坐。
    : h1 H3 `9 s6 _+ c
    . p. ?& E  L' }3 ]; K  w# ]+ R5 o1 n沙场上,两军对垒,皆严阵以待。一方将士穿朱红战甲,一方将士穿玄黑战甲,脚下都踩着石灰撒成的方格,披风上都绣着“车”“马”“兵”等字样。
    1 i  [; [" u3 H" x) e  s5 s8 b1 O- {0 S% o
    唐明皇忽一声令下,“天马斜飞”。旋即,红甲军中的骑兵,策马而动,斜着跃出两格。杨贵妃笑笑,也发出一声指令,“步卒前行”,只见黑甲军中的步兵,也气势汹汹,向前挺进一格。1 z8 D6 {* s- y
    0 n0 E9 M) ~- c% l
    第一批看过这种“实战”的国外使者,走出场地后,嘴里念叨着跳马、出车,回国后见人就说:唐人有一种象棋,下起来太特么好玩了!: F) e7 U6 Q  _) i4 S, E1 h

    9 j7 |& y# h3 l8 r- m# Z这是历史上最早的真人象棋,用现在眼光看,把棋盘搬到实景战场,用真人做棋子,完全是兴师动众。但搁那时候,堪称唐朝象棋版《黄金甲》。% z! ]! l+ l5 D  Y+ ~. q' E1 M$ H

    ( b" D( V$ r; I1 W中国象棋起源于战国,到唐朝受到唐明皇、唐肃宗的喜好,在宫廷坊间,大为盛行。此后百年,带动象棋的第一个发展高潮。8 [0 K! k2 C& q$ B9 S0 D
    , E- V4 ?5 }# \1 r9 \+ c4 @* n
    宋朝时,象棋多流行文人棋。棋路不好冲杀,只为怡情。下象棋的多是欧阳修、李清照等文人,带上一副棋去山水游玩,累了就在松荫下对弈一局,不计输赢,纯为助兴。6 ~* N1 U7 c& p' p, q1 }

    ' y4 W# D) @# d, ^文天祥是资深象棋发烧友,自小以棋会友。一日他和好友在江中游泳,突然犯了棋瘾,非要对弈两盘。友人问水上没有棋具,如何下?文天祥就说,干脆下盲棋。' p2 y. s# q8 Z1 o" K; m
    , I3 Z; Y9 f7 q+ i$ D
    盲棋是手中无棋,心中有棋,全凭用嘴报棋子坐标,全盘动向都在脑中呈现,极其考验记忆力。文天祥一句“炮二平五”,对方一句“马二进三”,下到二十来步,友人因想棋失神,大呛几口江水,直呼“记不得了,棋路乱了。”( w. V3 q% n+ E3 T2 W& Y4 H
    0 ^& `8 |+ r. N( O' f3 B: E$ B
    宋末,元兵大举入侵。文天祥出征苦战东南,最终兵败被虏。在狱中,他见国破家亡,拿出随身象棋,排出一局“单骑见虏”,最后一步重重砸在棋盘,震得棋子迸裂,大悲而叹:国在人在,国亡人亡!
    1 L  Z+ U) J5 W  {9 ~9 `" ?4 j* n$ P* o9 I
    到了清朝,下象棋是贱行。阔人玩的都是各种烧钱娱乐,提笼架鸟,看戏、斗蛐蛐。只有穷苦的底层人,毫无闲钱,摆几个木疙瘩聊以自娱。
    - _0 v7 J% ~$ S. Z3 P3 e0 Z
    : `% p  T* O1 _* q3 ?! Z% ~4 W靠下棋吃饭的人,被称为要饭的“木花子”,地位还不如天桥上唱大鼓、说相声、玩杂耍的艺人。从业者多是吃不起饭的江湖汉、无父无母的孤儿,本着“下棋等于下跪”的心态摆棋摊,相当于变相的乞讨,全凭表演残棋挣几个铜板。
    3 }1 w6 b( U7 s/ H0 U1 |
    , h3 I% U' ~: D' z2 |. c! s; r* v' @象棋大家们早年多家庭破碎、流离失所,差点当小偷或土匪,福气少得可怜。即便成名后,挨打受辱也是家常便饭。7 i8 m6 L6 p, b) S
    8 j( E. ^7 W4 j$ V3 V* R
    清朝研究象棋第一人王再越,曾将毕生所学著成《梅花谱》,被后人称为传世棋谱,但生前穷愁潦倒,棋谱写成后因无钱刻书,只能靠手抄流传。* S; r  D; `$ I2 x( f4 w

    5 M1 _0 N2 k- r" u江湖棋王巴吉人,自幼入棋道,一生成痴,再无心它事。最终虽练成一身本领,于棋盘上斩尽英雄,却无奈生活困顿不堪,只能靠摆棋摊度日。到五十多岁时,他携棋到上海滩讨口饭吃,被街头流氓勒索,拿不出钱来只能到处躲。+ ?  p4 m) z: E. ~

    6 s# _+ x- D' J# L; v7 ]- ?" r+ L一天,他正在要出摊,突然被几个流氓围住。抓起他的棋子,威胁他全部吞下,否则当场打残。他誓死抵抗,被一顿围殴毒打,踩断右手手指。流氓走后,巴吉人慢慢走到黄浦江边,想这因棋而痴,枉付一生,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般,一颗颗用残指将棋子投入江中,最后自己也纵身一跃,沉入滔滔江水。
    4 n6 G% B: c" g9 R2 m/ c+ w& L
    ' a/ [+ ^, m5 X0 2
    / f5 W- k6 d& i# m8 O4 n% o! C+ L. s( x+ O' q7 f* m& A! Q
    民国年间,象棋流行打擂台。其中有个不起眼的攻擂棋手,名叫谢侠逊。6 Z$ u" ^5 S7 S" i
    4 t1 G! Q0 z; n' O# k+ \
    谢侠逊出生浙江平阳,四岁学棋。13岁那年,他只身前往温州,到当地棋魁陈笙的家中进行攻擂。陈笙见来的是一个小孩,笑道,“能逼我动帅,算你赢。”谢侠逊摇头,掏出兜里三元钱,放在桌上,说,“我们平下,输了这钱归你。”' U1 a8 ?) k6 }2 S8 T( V
    2 h4 a* R  O& U; _4 W! Z
    陈笙见他执着,答应下来。那时擂台为了让人观看,下棋都在一个大高腿桌上进行。谢侠逊年小,跪在椅子上才能走棋。
    . [4 Y6 L% i6 D/ m2 `$ @* }4 ~! }: j9 J9 g- P" u. R2 P" @
    第一盘棋,陈笙有意试探谢侠逊深浅,不出全力。谢侠逊首次攻擂,紧张得上牙嗑下牙,腿不住颤抖,手打哆嗦。其实他身上一共带着家里凑的三元钱,都押在这局棋上,如果输了,连回去的路费都没有。
    7 N7 K7 ]+ \6 I8 q# y: J+ r" u2 }$ O& g; r1 g
    尽管紧张,但此时谢侠逊的棋已颇有功力,在中局时,抓住对方一个破绽,抢占先机,胜了第一局。有了第一局垫底,就下了第二盘,谢侠逊已渐入佳境,稳扎稳打,下成平局。第三局,陈笙已看出来,这个小孩不可小觑,不拿出看家本事,是胜不了的。于是施展平生绝技,将谢侠逊杀下阵。" ~& v$ q1 A9 c4 f# c" a

    ! U$ c/ m8 I# q5 P7 x最终,谢侠逊一胜一和一负,和陈笙整体战成平手,头角崭露。
    2 q5 }2 a, p3 x; c6 k7 G, M
    2 ~) G# }, [; T( }+ P辛亥革命胜利后,谢侠逊欣喜若狂,拟出象棋残局《鄂军起义》,寄往上海《时事新报》。报社见此残局,将时政与象棋巧妙融合,颇具新意,设专栏刊登,当即轰动。此后谢侠逊接连拟残局登报,并公开征答,一时各地信件,如雪片飞来。5 Z" o1 b$ l0 W: A' V+ E
    & Y9 |" `4 X$ O1 C; z5 C( A* y
    其中首选答案,来自一名棋坛豪杰,名叫潘定思,曾是清末的举人。$ ^  i( F5 z" c
    7 R$ n6 a/ q1 }) U2 I
    因这次活动,谢侠逊与潘定思相识,二人虽未见面,但惺惺相惜,一直互通信件神交。直到三年后,谢侠逊赴上海,两人终得见面,一见如故,喝酒论棋,结为挚友。此后二人双剑合璧,合著一本《国耻纪念象棋新谱》,传为棋坛佳话。7 W1 u0 }  j5 _; l7 {1 ]

    ; w% w* B+ {% L) V" S谢侠逊与潘定思,合著的棋谱; A0 m5 D; N+ ?6 K- Y" ~

    * L6 N. f* e  g% `! ^' ^) E. u1922年仲夏,潘定思突染上重病,竟撒手人寰,去世时只有47岁。他在弥留之际,嘱咐家人,“将来我的所有棋谱,都送给谢侠逊”。谢侠逊听闻噩耗,赶往苏州为好友送行,见故人遗物,悲痛万分,挥泪写下悼诗:9 l2 m$ b2 ~7 c4 U8 j
    4 Q4 s0 v4 J9 O: r2 p9 J7 o& [! R
    君今忽长离,如断手与臂。2 H' M; H& J3 M* q# I/ D$ m2 q

    7 u4 m! w) N# r: W2 S0 o二人乱世英雄,棋坛缘分,互为知己。从此一人不在,倍感寂寥。
    , S# C- h/ {$ p- o( u2 @: |& I8 f4 t8 f, d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谢侠逊感慨万千,兴起救亡念头。这时他已年过半百,将妻儿送回老家,到南京请缨救国。一介棋人,无法冲锋战场,唯有以棋报国。此后三年,他作为国家特使,两度远赴南洋,以弈棋募捐抗日。, e/ x1 H5 F# n- ^
    . S+ B5 w4 ~/ [+ I
    劝募至槟城,因汪精卫之妻陈璧君是槟城人,当地布满汪伪特务。谢侠逊刚到当地,就来了一个西装革履,抹着油头的年轻人,笑嘻嘻递过来一个信封。5 E3 f) C" a& n# e) _7 _

    1 F  Z& ^/ o+ |谢侠逊打开信封,空无信纸,只吧嗒一声,掉下一颗子弹。
    " T9 ?2 g# f. y  j- k& s# B% q- x
    5 i; f  @- |& M0 a7 S* ?/ x% T: k" f谢侠逊脸色一沉,训斥这是何意,对方威胁,“如再不停止募捐,休想活着离开。”谢侠逊将子弹往桌上一拍,“谢某恭候!”特务见恐吓未遂,灰溜溜走开。8 {1 v' _& K7 C' B  T7 v; f9 u
    7 W& |7 h- b5 \& n6 }
    这次出使南洋,在众多华侨帮助下,谢侠逊最终有惊无险,募得捐款5000多万,发动归国抗战华侨3300余人。0 |/ B, I/ w; y+ r7 V; o$ f

    # B3 r1 k! [$ B( n% [, u1939年,回国后,谢侠逊居于重庆。一天下午,忽传有位重要人物来访。& G2 z! s# `0 D

    8 w. I, |3 w2 U2 C: o谢侠逊急忙前去迎接,两点时分,准时进来一人,浓眉如漆,气宇非凡,进门就握住谢侠逊的手,笑道:“你就是棋王谢公吧?”; R1 k6 C# c8 n
    - ~- s5 m, t0 F  ]  r8 _& y, Y
    来人正是周恩来,谢侠逊惊喜交加,“原来是仰慕已久的周公”。二人落座,品茗寒暄,先谈抗日形势,再谈古今棋谱。聊了一盏茶的功夫,周恩来提议对弈几局。  j# c+ F; K) U
    1 \: Z$ B% V& Z" Q
    周恩来也是象棋高手,放在今天拿个市冠军不在话下。国共在重庆谈判时,蒋介石曾自恃棋力精湛,邀他对弈,谁知被他连斩两盘于马下。2 r; y' `3 @" E: J6 w1 m6 P

    7 a$ m  W6 r4 E' }与谢侠逊对弈中,周恩来棋法娴熟,攻守兼备,但棋力终究差了一大截。谢侠逊有意相让,连下两盘和棋。后终二人商量,将第二盘残局定名为“共抒国难”。
    - S: e  S1 H, l, t/ _" [! H. `9 H' g. M7 c4 r
    建国前的棋坛,谢侠逊是唯一留下生前身后名的大家。那时象棋在经过大力提倡后,在全国已经十分普遍。上海成立“全国象棋司令部”,所有人都一致推谢侠逊为首任领头人。0 r0 A9 b2 H) H, i
    " ?. ?6 r+ t. `0 m1 ?% v( m; {
    到八五年,谢侠逊在上海举行百岁寿诞,当时江泽民任上海市委书记,还亲自题词“百龄高手,永葆青春”,以示祝贺。两年后,谢侠逊驾鹤西去,走完英雄一生,功德圆满,人称“中国棋王”。
    " m# o* `; G0 t
    ; d  x4 |" H  z) m. D0 39 L$ k& d7 O: A$ W# ]) ?& k
    6 U# {7 \' w$ i$ _5 J! x
    自谢侠逊晚年退位后,江湖棋坛陷入群雄纷争。其中最出名的棋手,一个是扬州的周德裕,一个是杭州的董文渊,两人是一辈子的死对头。6 C4 v' Z+ F2 E+ y* g
    / {, c. J" `8 f
    周德裕的父亲周焕文,乃是清末棋坛的“淮扬三杰”,棋路传至周德裕这一代,已是千锤百炼。只是周德裕本人,下棋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性子急,临场容易暴躁,这是高手大忌。父亲临终时,还特意告诫他:“临杀勿急!”
    1 f1 ~. X4 o( I) a% G' r6 }2 |' ?. P* T- e  g9 |/ B) C
    意思是,走棋快要杀子时,不要着急,要先多斟酌一下。  k5 y! R1 S: t

    0 z; u; }8 k5 Z7 f2 f, S3 S周德裕号称“七省棋王”,本有潜力问鼎全国,正是由于他这致命弱点,战绩止于七省。1939年,在香港六王夺鼎赛中,他遇上与自己齐名的董文渊。) E) A& ]8 k7 d4 Y

    + J5 C6 e. v$ _- D1 W" [董文渊绰号“无品棋王”,在棋界是有名的棋艺奇高,棋品奇差。比赛时,他经常故意恐吓、嘲弄对手,还哼小曲,抠鼻屎,唾沫乱飞,猛抽烟往人脸上喷。
    $ K% N! e9 a  U6 r. g0 e
    , Y$ q% _( B$ ~1 }! U1 S0 X( @不光棋品差,董文渊的人品也堪忧。一次他好友遇急事,手头紧张,拿珠宝托他去换些现钱救急。不料他卖了珠宝,直接进赌场,输个精光,转身就玩失联。
    - {: a  g3 b6 [" u; ?" X9 e/ E# o* |: i# ~: ~
    周、董的对战,双方实力相当,本该是一场势均力敌的龙虎斗。但董文渊深知对方的弱点,就想了一个大损招。对阵前刚落座,他就突然张开五指,一记如来神掌,拍到周德裕的眼前,亮出掌心写的五个字:誓杀周德裕!2 H5 G, C, s8 ?6 }
    5 Y, ]7 `& [* T8 _  u
    其中“周德裕”三字,还特意用红笔打了三个大叉。
    , T! y" v) H/ ]0 y3 M( d' @( {; ~! L, V& k% N4 `- X# }: H
    董文渊
    : D* ?0 J- K2 t* K* `$ O
    " l" m7 o* [2 O6 Z! j% l周德裕明知董文渊这是玩“盘外招”,故意激怒他。但奈何他是个爆脾气,还是如炮仗一点就炸,瞬间大动肝火,誓要三十回合内,斩下董文渊首级。
    0 J9 L% b6 F9 r* z1 i. }
    & h; |( i5 D2 @' w  e, w* D% x下棋是一件极度需要冷静、斗智斗勇的事,周德裕这一动气,很快就杀红了眼。结果分寸大乱,在冲杀中连续中了董文渊的伏击,致使连输六盘,一败涂地。
    & N9 m" v7 n5 \. b# [
    , T5 }$ I% b& s9 C, S自古人生如棋,人是什么样的性格,只能下什么样的棋。莽夫下不出王者的棋,小人下不出君子的棋。太戾和太损的棋,都难长久。
    # }5 U; ]" l4 _
    ' v" e& _* r( Q周、董两个人较量了一辈子,最终都是凄惨收场。4 t) J4 a! a/ D! F7 q1 l1 C

    & f9 r9 E. m$ o3 J董文渊后来因棋品恶劣,被体委除名,还犯“玩弄妇女罪”,被劳改了八年。出来后一位干部不忍见他埋没,带他重回棋坛。结果他在棋赛场上,尽是大侃自己如何逛妓院、抽大烟。吃饭时喝得烂醉,张嘴连酒带菜地喷人家一身,让所有人都失望透顶。/ Z$ S' g0 b/ p# w. n& _. t$ j' q) `

    & q. w1 b! @' _2 k( i% W到晚年,董文渊沦落江湖,也没有家庭,只能靠摆残局糊口。有人九五年还在杭州西湖边上见过他摆棋摊,已是风烛残年,次年便过世。
    0 m6 J* m6 {: e2 G* S! ^% n& k! f! O
    他的老对头周德裕,中年后下棋靠抽鸦片提神,结果染上鸦片瘾,入不敷出。最后棋也荒废了,一件件把家里的东西当光,到处借债,亲朋离散。到1949年冬,日子难以为继,过得饥寒交迫。一日清晨,被清洁工发现冻死在上海街头。
    8 R( F1 d; h0 v6 F$ @  v; I" Q) R4 m2 s. ^) X
    收敛尸体时,发现他怀里揣着一张皱巴巴的纸,歪歪斜斜写着一首打油诗:% h% D2 y# ^! s% h3 \1 J1 y
    6 }5 d2 H2 r- V8 _1 i+ o1 N/ K
    白头灯影凉宵里,一局残棋乱零落。- Z8 z+ W" F; r2 m! l9 e/ [# x. }
    * o# C& @; J8 D6 }7 @9 }9 c
    乌江不见英雄汉,霸王桥上唱悲歌。9 y0 P" S+ T3 Z

    & `" B% A: U, _! v$ _! E0 46 o# C+ o8 j. h1 F$ Z
    % b2 V. I% E$ {. m- \7 F/ T
    1956年, 棋运随国运托举,象棋被定为国家体育项目,由此进入发展的黄金期。! M% U$ d& [- M& C2 {. S3 c* k1 p

    3 M" s! m# Q' Q2 ]2 |4 C; F+ v此时棋坛,分南北两派。南派以细腻为擅长,北方以攻杀为擅长。当时最顶尖的两位棋手,人称“南杨北王”,南派是杨官璘,北派是王嘉良。" Q. q9 q) S/ B( |

    4 `, @& {/ }0 u1 r' d' O3 ?杨官璘是广东一个小商人之子,自幼就喜欢下棋,常和乡人对弈,年纪很轻,就获得“东莞棋王”称号。只是他不满足只做一个县份棋王,于是兴起了问鼎中原之念,就像古代的游侠,包袱里背一副木疙瘩,出门闯荡江湖。$ E- U2 t, |* n( y' [+ {$ n

    ' K9 d5 @3 p# p6 C) u2 m3 I他的第一个目的地是广州。广州在那二三十年,是全国象棋水准最高的城市,其中藏龙卧虎,有卢辉、冯敬如、李庆全、黄松轩、合称“四大天王”坐镇。# ?) Z* i$ B/ a# V9 k: j$ h' l) N, L
    9 Q/ j' F2 ]9 ^& S' C0 |
    杨官璘这时初出茅庐,和众多高手对决,还是负多胜少。过去四天王之一黄松轩,曾研究出一种独门绝学,名“弃马陷车局”。当时广州高手,以此御敌,盘盘皆胜。杨官璘每次遭遇这种攻杀,都无可奈何,一直寻求破解之法。
    / R7 y1 K( Q  r3 h6 }/ Z
    $ r5 L+ }, l7 r, L2 T江湖传闻,自黄松轩已故后,此局秘笈仅存于中山棋手曾展鸿手里。杨官璘为寻求秘籍,于是到曾展鸿家中拜访。可这种独门秘笈,曾展鸿岂肯轻易示人,一直绕开话题,闭口不谈其中玄机。# o1 D3 q" w$ Z; g+ ^8 F
    ( Q/ }+ d$ z# y+ E/ z1 y3 A5 v
    杨官璘一直耗到人家吃中午饭,方才告辞。到了下午,又去一次。曾展鸿已有些不耐烦,才聊几句,就回房里,把杨官璘晾在大厅。晚饭后,天降下雨,曾展鸿听人敲门,一开门,发现又是杨官璘,打着一把破雨伞立于雨中。1 W* E! C$ e3 @* ^9 C

    , G9 Y$ w+ q$ P3 c! P杨官璘这一天三登门的执着,终于感动了曾展鸿,答应将棋谱拿出来,给他看几分钟。仅仅是这几分钟,对于杨官璘已经足够了。回去之后,他反复拆解,参透玄机,功力大增。! O$ x5 L9 T( i3 O' X2 D

    2 k1 B; M4 S. J1 {- V那阵子四天王之一卢辉,在海幢禅寺周边摆擂台。那一带说书的,看相的,杂耍的,五行八作,热闹非凡。杨官璘再次出山,单枪匹马前来攻卢辉的擂台。8 }# m( E6 @. d6 A* V- a" A
    7 @+ F$ K0 m* |0 |7 ]
    第一盘,卢辉见他年少气盛,料他经验不足,故意布下陷阱,意图来个瓮中捉鳖。谁知杨官璘一眼识破,但佯装不知,在陷阱里来了个金蝉脱壳,后发制人地来了一记反杀。6 O1 f+ Y) `7 p' `. G
    " V" e( b  w# s" Q# o
    第二盘,卢辉已不敢大意,到中局,见杨官璘棋路绵里藏针,已自知难敌,为保颜面,放弃所有进攻,守成和棋。末了,他双手合在腹前摩挲了一下,感叹道:“杨君棋艺,如太极以柔克刚,气贯阴阳,将来必独霸江湖。”. t% }. j& w  r3 }2 d. i1 A4 e
    : N" d3 b! L) l
    打败卢辉之后,杨官璘又辗转香港。去后他才知道,在香港下棋实在不易,没有圆滑的交际本领,又没有贵人捧场,尽管棋下得再好,还是连吃饭都成问题。
    : j" U0 }: J- M- M2 @7 g) e
    $ A$ |- h. a$ o8 x1 }为了找口饭吃,杨官璘白天就到修顿球场,摆象棋地摊,让双马与路人下棋。这是最失意棋人走的出路,做的是五分一角的生意,碰到刮风下雨的天气,还要喝西北风。" h3 q7 k4 A8 h0 [8 p3 X

    3 v/ c- W6 V( ]+ t% y* u4 h+ @一天出摊时,走来一个阔脸善目,一身儒雅气的年轻人,朗声问,“先生,我们对弈一局?”杨官璘点头,交锋中,发现此人的功力颇为不俗,用足七八分的功力才得胜,好奇地问对方是否也是职业棋手。那人摇摇头,说,“我只是个写武侠小说的,我叫梁羽生。”
    0 c8 J/ V/ p. Y6 a- \! s; h- }- O" \2 e) x/ u
    这次萍水相逢后,梁羽生与杨官璘以棋成友。梁羽生见杨官璘生计艰难,专门在自己工作的《大公报》,与他合开一个评棋专栏,以优厚稿酬,变相资助于他。还提出建议,上海那边现在棋风兴盛,是棋手的必争之地,不如去闯一闯。8 V% T* @! T/ Z: w1 b; U  H

    , W9 u9 N8 ?7 C- z; T% a1 A" R杨官璘到上海滩后,眼界大开,见各地象棋高手,皆云集于此。" y, L/ N5 Y( q0 D$ y2 `

    0 V  C1 l1 f$ d9 `$ o上海本地的朱剑秋,扬州的林荣兴、湖北的雷海山、广东的陈松顺。
    ( ~+ Y1 r5 Y$ x2 M8 E2 F" q! V9 ?
    杨官璘将这些高手的名字,一个个列在纸上,逐个找他们过招,每赢一个人,就把他的名字划掉。时间一久,棋坛传开,有个广东的后生,专到上海踢馆。/ a# ?! V8 Q6 w; ^. q
    ) w6 t$ m  h3 Z- ]2 }! A+ h
    当时有位叫陈荣堂的老棋手,位列上海十大高手之一,听说杨官璘后,约他下十盘棋。本想给年轻人一点教训,结果不料反被杨官璘上了一课,下成了八败两和,一局都没开张,输得恨不得找个地缝钻下去。
    / e5 ]9 k. P' g6 m8 \0 m& {
    - x; ?2 u! |3 v5 p" m! E此后数年,杨官璘横扫上海滩一圈,大小数百战,竟未尝一败,被誉为“杨无敌”而名震天下。凭着傲视群雄的战绩,他也被推举为继谢侠逊之后,第二任棋坛总司令
    - F" y) h) c9 J# }1 V$ i
    & w5 F: @) ?4 P+ U* M1 s0 5- i6 N5 D1 j" R" P

    ' k3 @6 J" x+ L1960年11月,上海象棋全国赛中,所有电视新闻、体育报纸,都播出一条消息:1 ~7 ?; R9 l1 ]! \' w+ ]0 P
    ' [+ q* z8 o; v) C4 P
    棋界至尊杨官璘,竟输给上海一名15岁少年棋手。
    / l! h2 O8 G4 d4 _
    ' d, _$ P8 g6 V( I杨官璘当时是不败神话,输一盘棋,马上是全国新闻。在29号的一场对战中,他的对手是一个英俊潇洒的少年,名叫胡荣华。
    & u1 T7 S6 g; k4 G: A' B; F" a* r( a
    开局时,杨官璘占有先手,用的他最拿手的布局,叫中炮巡河炮。这被称为他的“镇山宝”,意思是他这个布局,只要出手就是赢。1 a9 _7 b0 \& `2 a

    - F  z' l: B. B2 O; ?" n当时所人有都觉得胡荣华凶多吉少,然而胡荣华对后手,出人意料地运用了左炮封车,一个非常冷门的布局,竟克制住了杨官璘的攻势。
      x, E; k% @2 Q) y) ^
    % n; K# l# u1 B( Z2 K) G% x此后,这场杨、胡之战,一个久经沙场,闪展腾挪,游刃有余。一个初生牛犊不怕虎,枪枪点穴索命。走到最后,胡荣华竟乱拳打死老师傅,赢下了杨官璘。
    # P9 H$ N1 h1 @! J! b7 e8 r
    ; k# A6 g( T, ?9 a9 ~( J杨官璘输后,到食堂吃饭。饭前开胃菜有一盘尖椒,味道极辣,杨官磷还在想刚才一盘棋是怎么输的,边想边吃尖椒,吃完一盘才反应过来辣,赶忙叫了两瓶凉茶。结果转念又沉浸到棋局复盘里,凉茶来了也忘了喝。9 ^3 }" W+ V5 z. L; B1 ?
    5 {- Q4 {) J" I4 C2 R
    胡荣华获胜之后,到北京王府井大街的四联理发店,吹了一个头。那个发型在当时很流行,头发吹得高高的,名为“春风得意头”。
    1 {8 ]  X7 _) i
    5 \* S6 L3 ?8 K; I第二天闭幕晚宴上,国务院的副总理陈毅,和主管体育的副总理贺龙,都出席到场,陈毅特地拉着胡荣华到贺龙的面前介绍。颁奖仪式上,陈毅还亲自为胡荣华颁奖,弯腰给他挂完奖牌,又拍拍他的肩膀说:
    , n) v, }; }0 ^% s6 x. B8 U" B9 v) E& c
    “好哇,娃娃赶上来了!英雄出少年嘛!”, D& O- J6 g0 V# o

    $ q' G! \0 F5 Y% e1965年之后,胡荣华的状态逐步走向巅峰,只要参加比赛,就算是大败局都能扭转乾坤。当时他有个老对手,是北派的第一高手王嘉良。
    7 i1 A( P; [. E% E; A2 n% x; m. l
    王嘉良拿过三次全国亚军,始终与冠军失之交臂,被称为千年老二。六五年全国赛中,他与胡荣华交锋,谁赢谁就是冠军。下到最后,他已经稳操胜券,中途就去上了个厕所。等回来时,胡荣华也起身去上厕所。
    ( b  P2 t4 K  ~9 {/ s4 h& C3 w$ e8 t4 W3 [& ]: V
    上完厕所,胡荣华也不着急归位,就在赛场四处闲晃。王嘉良是个急性子,就喊他“小胡,你干嘛呢,懵了?回来下棋啊!”胡荣华这才慢悠悠回到座位,抬手就拿了一炮,送给王嘉良吃。王嘉良一看,哎,这小伙子走漏了,一高兴,啪就把他的炮给吃了。
    ' U& K  ^+ r+ |
    # P; i# Z9 |3 K结果吃完炮,再走几步,他发现不对劲了。原来送那个炮不是胡荣华走漏了,而是故意给他挖的一个陷阱。这一下子被骗进大坑里,稳赢的棋给下输了。
    6 K! a' T# v. x& E, n* ?
    3 l* I9 W4 ~0 h王嘉良后来为了赢胡荣华,每年都秘密研究新招。这些招在平常比赛中都不用,就等着在全国个人赛上,用来对付胡荣华。后来有次他就带着开局新招,信心十足地准备一举拿下胡荣华。$ L: F4 D1 O1 z  L; b! h

    & ~5 [9 Z' A4 F- ?( n) B  f当时比赛时间是一个小时,不料胡荣华见他的开局,第一步棋就想了20分钟。想来想去,最后无可奈何才下了一步。王嘉良一看,正好着了他的道,走得飞快。
    ( O9 v; B( b- ~  s7 X( y" U- }2 e( [
    然而走到最后,他发现自己又上当了。原来前面棋路的所有变化,胡荣华早就想好了,只是在走第一步的时候,拿出三分之一的时间来演戏,装作不会下,来麻痹他。王嘉良被这一麻痹,就放松了警惕,最后被胡荣华来了个偷袭,前功尽弃,一拍自己的光头,用他的东北腔大叹,“哎——呀,大意失荆州!”5 ]+ [8 Y- \% |9 }0 G9 l/ |- I# A7 d

    : I$ l6 _' }/ n2 W6 c, {" k王嘉良) y; e. ~/ |# `6 i
    * ]! a/ G* P( R% R
    到七十年代末,胡荣华已经成为棋坛的独孤求败。连续十届获得全国冠军,创造了象棋史上空前的“十连霸”记录。8 ^9 c2 e2 ~; Q8 S; N

    9 o1 ]' j9 B! |; `) y/ a他也接了杨官璘的班,成为第三任全国棋坛的“胡司令”。杨官璘和胡荣华的相继出现,就如棋坛的杜甫、李白,都将象棋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1 x! f) x  _, }! R" }+ g
    + Q, d! [. V  W/ s& n! q1980年,新的一届全国赛在四川乐山举行。2 d' ^9 v& V/ E8 w/ O' n

    + U8 `! u2 a* [0 T' L赛前,胡荣华和上海队的队友,到峨眉山游玩。到中午,众人在山下报国寺附近的一家饭馆吃饭,上了一些酒。胡荣华喝黄酒有几分酒量,有时微醺当中,妙语惊人,棋也越下越好。这次喝酒,胡荣华来了酒兴,喝多了几杯。就在他飘飘欲仙时,一个年轻女服务员,端菜上来,见他满脸通红,就说,“嗳,你怎么脸喝这么红?”6 k' b& v& _, y3 K+ @
    % H: U2 n( Y; Z- [& ~7 Y
    胡荣华了兴致,得意地说,“脸红好啊,脸红是关老爷嘛,过五关斩六将!”
    3 |! k, u0 h: J' y7 [9 i) u" b9 V& z8 `3 ^# |" {4 l1 z
    那时候全国个人赛,一共打11轮,五关六将,正是讨这个数的好口彩。: a% }9 d- R7 [7 {& @

    ; t1 n( c; s+ ^, m: j$ b! M9 w谁知服务员姑娘笑了笑,用浓重四川话说,“关老爷,也有败走麦城的时候。”
    % p( Y1 Z2 B. h& H, V9 Z+ g. c/ v# |# j7 H- X/ U, B
    众人大笑,走出饭馆后,胡荣华说,这位四川妹子好厉害,辣得我这顿饭味同嚼蜡。
    & _6 p% q5 ?4 u* g/ l
    0 M, u0 C, ?( D3 I很快,正式比赛。胡荣华突然真像是关公败走麦城,开赛第一局就被斩于马下,此后接连大败,如金刚不坏之身被打破,巅峰状态不再。
    % i- z8 s0 J  |6 H3 j
      b9 i5 p, `% K& P0 60 d7 g# [4 E* `! L
    , E3 h! u8 ~" g: j0 d1 V6 |
    现在回头看,自胡荣华之后,象棋逐渐走向滑坡。其中很大一个原因,是象棋的传承,在文革时被拦腰斩断过一次。
    6 i/ ~3 _# O% I
    / }; Z9 h9 U, @0 Z. X; Y当时运动一爆发,象棋被列入四旧,比赛被撤销,棋队被解散。很多棋手被下发到工厂,还有一部分随着知青下乡。# L  f) [: d; e, \+ l& ^

    9 k6 B5 t3 g/ Q那时其中就有个知青棋手,名叫何连生,自小在北京长大,曾打败京城无敌手。棋坛上,他有“醉侠”之称。一是他能喝,涮着羊肉,一顿能喝一瓶半二锅头。再一个是他下棋擅走怪招,棋路走得歪歪斜斜,像打醉拳。8 w- I* q5 Z, Y% M" W* D
    9 u% b. L) J. F$ Y  a. a* \8 Z/ e
    六九年插队后,他被分到云南最边远贫穷的农场。每天吃不饱饭,收工后所有时间都在找吃的。上山打蛇、逮唧鸟儿、挖土蜂蜜。饿到饥不择食,只要是绿的就是菜,只要是动的就是肉。1 ]. \. d" s) O2 {- L1 [" U
    , P* u% Q6 f. W$ k; b- K& e
    在那种日子里,他对前途悲观,五年没摸过棋子,说:“饭都吃不饱,还下什么棋!“! Q: a5 Q1 s4 }8 R
    , l/ e+ J% n" `  O  ^; o" N
    何连生6 n; H& R  v1 h$ F& T. f# |  U+ Q
    - C/ }5 H: Q& Y- x) J7 ]4 B
    直到1974年,命运迎来转机。北京的棋友给何连生寄来一封信,告诉他中国将恢复棋赛,如果能拿冠军,会有机会被调进体委。
    $ I% T4 O8 V, f; v1 k8 K3 U# `- S3 |$ ]' a6 ]
    何连生于是重拾象棋,将脱离苦海的希望寄予棋赛。接着四下寻棋谱,找高手练棋,结果找来找去,发现找不到一对手。于是索性,独自练棋。
    9 O2 y. h+ x& ^7 j
    9 K1 z% I# a: a  q  ^) ~% f云南地广天阔,何连生每到黄昏时,往草地一躺。望着天边变幻的火烧云,想像成风云莫测的棋盘,将移来移去的飞鸟,想像成一颗颗棋子。年少时,下过的棋谱,都一页页在记忆里被调出来,像是投影一般,放映到天幕里。
    ' T9 Q( L& S% u5 w, _4 P! v/ J5 m- \! ^3 {' G% @. x' {! d1 b
    直到天完全黑下去,星月满天,脑中已经演练了几十局棋,再继续找吃的去。: k; s8 s( M* i, ^

    ' ^/ E0 R: P9 F1 U后来云南区棋赛开始,由于禁赛刚开,所有人都热情高涨。整个赛程,都挂大棋盘直播。现场架一个五六米高巨型棋盘,纸糊的棋子有脸盆大小,写上红黑字,背后粘上细绳,用撑杆挂在棋格的钉子上。棋盘下,上千人伸着脖子看,挤得水泄不通。
    / H0 W. y. u& w& t0 s
    , D4 ~' A! J( Z4 U; Y最后何连生在这场比赛里,如深山练剑的高手,一朝出山,力克群雄,斩获云南省的冠军,顺利调进了云南体委。
    + |8 l' b. L6 j8 V5 e( ^1 g' u, T) l& a& p+ e3 x
    在那个时期,象棋的发展被断档了八年。很多新棋手无法崛起,老棋手前途中断,连饭都吃不上。何连生是少有凭着下棋,吃上公家饭的人。此后一有棋界的朋友上棋院找他,他就说:“这儿天天吃肉,走,我带你吃饭去,吃肉。”
    1 O2 X, a, R1 Z* E; q
    7 u/ O0 Y" h4 C; @8 ?1 f当时和他一起分到云南插队的,还有一个北京的知情,叫阿城,也是和他一样从小爱吃肉。别人喝酒能酒醉,阿城吃肉能吃得肉醉。阿城虽没有见过何连生,但是和他也相距不过三十里,经常听闻何连生下棋的故事。
    # x# i5 l! q; s4 X  T
    1 u" S9 l% c0 W# L8 m+ g到八十年代,阿城回北京之后,和文坛扛把子李陀一块涮羊肉,就给李陀讲了何连生下棋的故事。李陀一听,说,“你这故事,能写小说啊!”
    ) v: z, P; x2 f
    : G: r3 p1 d; i( m* f3 y) O不久后,《上海文学》上发表了阿城的一篇小说,名为《棋王》,一时风靡文坛。其中故事里主角“王一生”的原型,就是何连生。
    ( T6 c/ z4 \# D) M# j
    ) w3 i9 A7 C- Z+ ^" s+ [何连生后来也调回了北京,到五十岁时便退休。到1988年,导演滕文骥将《棋王》改编成电影,何连生还被作为故事原型,请到剧组,聊过去的事,陪主演谢园下棋找进入角色的状态。( E. {/ G3 Y; j1 h$ b  i0 u
    / I& ^9 x+ F- X4 C/ t( o& H' ~4 Q
    电影放映时,片头一晃而过他的名字:技术顾问——何连生。, u8 f$ P9 e& L8 d. f5 `/ ^
    / [. j9 \9 C1 w1 S1 V1 A, m
    0 7" I( L5 k$ l: d! ^
    5 U  {$ Q- N5 [6 ^1 q8 ]/ e
    90年代之后,象棋界有两件标志性的事。
    1 j) q# c& |9 K, Z* N6 k5 u' D' r& U, ^$ p4 j, Z
    一是在1993年,14岁的棋手许银川,成为象棋史上第9位全国冠军,破了胡荣华15岁获冠军的记录。
    * b2 [& ]& d! \, |
    0 O. l/ H- N* x许银川的出现时,在当时被看作第四代“棋坛总司令”的接班人。3 x1 z' W. U" h* I3 h

    : }% ]' P% ~0 J4 j然而在2014年,又发生了第二件事。
    6 M2 `% g& I) l$ x- ?* S4 F
    0 w3 F' J* {9 K% R许银川突然被一个叫王天一的对手打败,从此淡出了全国个人赛。
    # O/ S4 E, r, W- }& Q0 P5 t
    & v4 Y& h: g+ I3 u/ l这一年,也成为象棋没落的分水岭。3 E, c* `& w7 H! S: _7 k. _6 v
    7 N8 q) j  @+ |+ ~6 k- e
    此后象棋完全进入到一个AI时代, 人类即便最顶尖的国手,在面对电脑时,也只能输得像个丢盔弃甲的孩子。' x$ @: p- d  D) Y# O; b2 C
    2 b- Y6 c9 o! n% ]' @+ z
    象棋也肉眼可见的变成一门失落的技艺,全国四十多个特级大师,加在一起,  还不如一个游戏直播的人气高。
    + D7 V! K0 S7 Q% u4 a1 k* I, W# x: v- W! t
    象棋千年兴衰,就如一个轮回,从小道攀升至国术,又从国术滑入小道。* j+ o$ m( g0 ?& w- G2 [3 U
    3 m. o- l) t' n/ b" k/ g' I
    过去的人输给了世道,今天的人输给了时代。
    6 j/ [7 O- y7 l
    9 ?( N, d0 _, K' S; T$ d最后好像所有的人都输了。只是好在象棋的人生如棋还在,以棋会友还在。
    % r0 t9 _/ I3 q+ b4 ]4 Z
    6 O* e' R" A3 f% j1 u, [9 v* H1971年,上海的棋手何顺安,去世前讲起一段往事。
    4 _6 D0 k0 \; T
    ; R3 v( N" O+ g当年一次在香港下棋,他的钱包让扒手偷去,没了回家路费,一时走投无路。那次同行杨官璘也在香港,得知他落难的消息,就主动找他,到茶馆里“搭桌”。) D8 S0 G6 e  o3 Z

    / t0 K  H& T; l/ w; v: x" s“搭桌”是江湖行当的说法,就是有人走江湖时遇难了,不管认识不认识的同行,帮着搭个场儿,合伙演一场,演完之后的收入,给落难的人当盘缠回家。
    , k8 @( k0 \  B* _. Q& N5 [: A6 F" j! t  x7 m
    其实那时杨官璘已经是一代宗师,要帮何顺安,直接给一笔路费并不是难事。但为照顾棋手的尊严,是出手相助,而非施舍,还是主动找何顺安合演一场对弈赛,最后将赚来的演出费赠予他。
    . D3 F! x1 }, C! E" u6 T
    1 |( D- t6 B# i( ^* ~/ `: M9 y还有一件真实的事,主人公都不是名家,只是最普通的象棋爱好者。7 C# u1 F3 t, s) Z' |+ A+ l

    ' c! B$ W- z5 O; z5 p9 N上世纪20年代,上海、广州有两位象棋爱好者,两人棋逢对手,但很难碰面,便约定下通讯棋。就是每次一方在信上写上一步棋路寄给对方,对方再写上一步棋路寄回。
    ( l5 }) R% b' s7 U. ?" y
    9 U! |/ D. q! n2 a这局棋共下了53回合,自1922年冬天起至1926年秋终局,历时近四年。
    1 p# x, X. t- V9 `" R, j+ S: O0 E- p; F0 J! T% F
    翌年春天,两人开始下第二局棋。来往二十余回合后,其中一人病逝,留下一局残棋,永远存于信封之中。; W% n) J' h* t3 X$ W
    ( K2 D/ Q9 O7 I+ q$ A$ r& ^
    另一个人不久后收到一份寄件,打开是一副珍藏版的檀木象棋。棋盘背面,刻着八个字:' u6 [* ^: A7 c" s3 g

      N& [' A& S8 B$ N, d) a1 D人生如棋,落子无悔。4 N9 \8 d9 O2 q0 X

    % _( ]% \( b$ Z8 X; p% Y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好手网

    GMT+8, 2024-5-19 19:16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09 - haoh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Started 0 days (0 years) ago.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