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33|回复: 0

龙场悟道与黄州突围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24-5-27 07:32
  • 签到天数: 4192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Master]十年《功德圆满》

    发表于 2022-3-18 14: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白玄
    8 {* o% R+ D, O5 ^" q3 ]6 S# L转自:左岸读书
    % l' m4 {! f" J9 \$ j1 u7 O6 ?
    7 J* {* X. k7 k: M1 y 6c3e6b13gy1h09sylc0aqj20rs0ynq5h.jpg 0 |8 t4 J6 Z2 n+ f0 V

    8 c0 C+ w) H' L+ s近读苏东坡,突然串场到了王阳明,阳明的龙场悟道和东坡的黄州突围,这境遇和心路历程,简直是一样儿一样儿的。怎么会如此相似呢?大致有几点相似处。" _; V. N  c  F2 l

    ! l: X/ P3 h' X1 A* \5 }1. 置之死地。
    + h0 x$ s# C' {3 a: ~& [
    ! i4 I# \% J* t* x这也许是两人顿悟的最大契机。不是说除了生死都是小事么。这种与死亡擦肩的体验,不是演习,是真真切切的。
    : g( U) Q3 N1 i5 m* Q/ q: J$ m* e
    * n# L6 J7 w9 g东坡听到要被捕的消息,吓个半死,恐惧不敢出。见到捕快,以为必死无疑,和家人交代好了后事。在去往京都的船上想过跳水自杀。在狱中,曾和儿子苏迈约定,坏事的时候,送饭以鱼为暗号,有一天,就收到了鱼,便给弟弟写了遗书。没想到是因为苏迈出城借钱,让亲戚帮忙送饭,亲戚不知道他们的约定,误送了鱼。但是,对苏轼来说,这就是死亡信号,摸着死亡的背,体会、感慨、思考……当是时,行将就死,不由得人不思索,人能拥有什么?人死时能带走的是什么?人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人生的意义是什么?生命的真谛是什么?4 B6 j. p& b- E! H) i
    + Z0 C5 f- T, h5 _/ F# i) }
    阳明也一样,先是被四十廷杖打了个半死,然后钱塘江边装死,为了躲避追杀,他把鞋帽扔到江里,还造了遗书,大意是被整的精神崩溃,投江了。在贵州驿站,把自己躺进石椁里,摸着死亡的冰冷,思考、体验、感受……终于得悟。2 p4 X3 G& \0 G$ D& D
    / i1 f. U& m" h, a( j/ ^2 u4 M
    触摸死亡,不是不再畏惧死亡,而是更加珍惜生命。: A8 @( W5 n; J3 O: d
    + S, n' H$ l, }; _. e
    2. 好道近佛。6 e  M$ L% ]3 I9 q% t
    & Z" s. n) y" p! {
    王阳明喜欢结交道士,甚至大婚之日都因为与道士对坐而错过洞房花烛夜。他每天坚持打坐练功,希望佛学给他依靠,让他解脱,自号“阳明子”,他说“大抵二氏之学,其妙与圣人只有毫厘之间。”/ ]/ W: l& Q5 J
    # _! J3 n$ k% D% f1 `7 m' \
    东坡也有道教修仙情怀,且他的启蒙老师就是道士张易简。参寥子,大通,佛印等高僧都是和他心灵相通的至友。苏轼在黄州时才自号“东坡居士”,“居士”是指信仰佛教、在家修行的人,正是佛学助他深悟实相,得以蜕变飞跃。因为有了三家的交融,才不至陷入“非……不可。”的局限,才能超然物外,物我两忘。, k# q3 Q; I7 u6 E& g
    . u. D% ]1 r, y$ X5 S# ?/ `
    3. 年届不惑。; Z# |- Q, n& `3 b* V' W% i. W
    1 {- a: f( X2 E6 V3 i. n6 ^
    事发时,一个37,一个44,都是少年成名而遭遇中年危机。苏轼21及第,阳明前两次落第,但及第时28岁,都算是少年有为。然后是官场的一路飞扬,却突然折翼,入牢狱之灾。贬谪时的年龄已近或已到不惑之年,都达到了一定的年纪了,该有的精神沉稳度已积蓄到位。
    & z9 i4 V2 b( ]/ U' B" ^1 B5 z$ H/ a
    4. 环境恶劣。8 Y& V" M! E9 N4 _5 C
    : \2 h: u# @" y$ B
    被贬谪地,都是穷山恶水,荆棘丛生。自己居无所居,生活无着落,生存成了当前第一要务,得自己动手开荒,耕种,建屋,得弯下身子从土里刨食,得为了活着用尽全力。曾经的荣华富贵,理想抱负,已成镜月水花。黄泥路,瘴气林这才是此时此地。只有夺去你所拥有的一切,才能让你摆脱一切外在的束缚,参悟天地,找到自己,找到自己的心。! {  {& @+ r* ]4 |  b+ X

    , V4 J8 ?0 W; g; ]* T0 n# Q' W美恶在我,何与于物?天地圣贤之道并非存于物,天人本是一体。心即理。足乎己无待于外。不是要歌颂苦难,而是得亲自拨开苦难才能彻见智慧的内核。心与物,内与外,边界消融了。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i% E" b. K; P8 p* a, m* ~  b2 C$ A1 }. b9 X0 N) ~  d
    5. 彪炳史册。
    * ^0 C: c) T2 \3 _1 _; x9 E$ Q2 s# {
    龙场悟道,中华哲学史上伟大的“心学”就此诞生。黄州突围,中国文学史上三咏赤壁成绝唱。“圣人之道,吾心自足,不假外求。”“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有此胸襟,有此识见,是不是人生的高度,人生的悲欣有些不一样了呢。
    1 @, `2 A2 X2 x) f, }1 a$ P1 c( ]# n  I$ Q  ~* h* `" _
    得者自得之。每个人的历练不同,契机不同,慧根不同,领悟的程度难免有差异,但是要相信:吾心自足,愿我们达到我们的豁达与超然。+ c! k; F; p5 z7 G( S& r" }

    ; j: s" K8 k0 l# ~左岸记:如果说人生无常,不如意事十有八九,那么阳明与东坡就是重新定义了苦难的意义。他们穿着芒鞋,拄着竹杖行走在历史的洪流中,浪沙淘金处是我们最喜爱的人!苦难不是我们希望的,但如何面对苦难却是我们必须的。人在平顺的时候,对生活的理解必然无法深刻,人在完全绝境的时候,精神往往容易崩溃。所以,人在成长的路上,要主动去挑战一些相对难的事情,这样才不至在经历一场“灾难”之后就寂灭了,在“穷乡僻壤”中会无助绝望。2 d! J% `, N& B1 w6 B
    5 d9 L3 R8 z/ }: E( G" X* i
    374384_447728545302669_1604255525_n.jpg
    ( y0 E. x) u  F- q: c0 {% Y: g  z4 d" y' C: j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好手网

    GMT+8, 2024-5-27 14:20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09 - haoh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Started 0 days (0 years) ago.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