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慵懒 2019-11-25 13:44 |
---|
签到天数: 1296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0]签到九年
|
德字”的解释:
1 f3 G/ f4 g" R7 a8 p2 Q
( E/ s* G% j* N3 y2 {" G0 R1、“德”字是个会意字。4 q0 k8 K- n! [7 ^$ O0 O
L( ^* J5 j9 W0 O& _' W
3 |) e2 x6 i* @. L" q# f& n2 T
. f% t6 }0 R+ I9 a( Y5 d6 K4 @! Z
8 \+ A) e# B% l7 J ⑴、在甲骨文中,“德”字的左边是“彳”( chì)形符号,它在古文中是表示道路、亦是表示行动的符号,其右边是一只眼睛,眼睛之上是一条垂直线,这是表示目光直射之意。所以这个字的意思是:行动要正,而且“目不斜视”,这就是“德”。+ m" ~ F7 h/ w+ t- `
( \$ m5 s# b+ P h! T7 N- N/ m5 q. x
⑵、在金文中的会意就更加全面了,“目”下面又加了“心”,这就是说:目正、心正才算“德”。: t2 w) y. l4 e( P' Z+ W4 v
5 g. g! y1 | [& l7 ?" c: h5 o* J }' x- X2 Y0 Y4 A [- n
⑶、在小篆中,仍然是会意:其右边的上方变成了“直”,“直心”为“德”。) L! k5 F; ]) c' A* z* Y n
X3 J/ e1 J8 W0 L9 g, W6 r! ]: C+ T0 I. O. F9 D% ]6 l
⑷、“德”是现代楷书的写法。3 q: C4 ~$ y4 s i* f" m6 F- R
: ]6 d1 T a4 T- Y5 Y1 M8 z8 X1 o: P/ [2 V* X: Q
2、“德”字的本义是“道德”或“品行”。% g m- w/ r4 {* v. I0 V) r% D
5 X9 \. J% O* A6 l. h$ ~9 _" n0 d7 J
如《荀子·非十二子》:“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能必让,然后为德。” N0 |6 T9 n. E! ^% m
6 c0 ]5 f k. m
3 s4 B6 Z% o: N# S 就是说:一个人要做到“问”、“学”、“让”才能算是有“德”。$ a4 v! Y2 m. [ C2 ] `
2 c! U8 p8 D: J# w" p! `
/ `; E# P9 g7 ~+ B- J/ n 《易.乾卦》曰::“君子进德修业。”唐孔颖达注:“德,谓德行;业,谓功业。”由此可知,“德”的本意就是恪守道德7 B d: d2 k' J% p' L7 }# u3 Z
3 L3 d; t, l! P9 v; s3 e; ]: \
规范者的“操守”、“品行”。如“功德、品德、德才兼备、德行”等。从“德”字的构型来分析,这里已包含有禁忌:要遵从一定的思想和行为规范。
: L! b3 |* F7 \' X, c6 W; }5 U L0 U9 }' _9 y! `) G! G" `
' S5 x' X5 j$ R7 v8 x3 V J
3、从“道德”又可以引申为“恩德”。 m7 G9 \! i* ~1 j \; s1 [
7 T% n: n0 Z& f
$ q/ m. r2 Y6 e
如《史记·秦始皇本纪》:“刻石颂秦德。”" D$ o' M' X* A' E4 E
. S7 ^/ o/ W, A9 ^
# n$ ^8 [ z$ G+ e; j 意思是:用刻石树碑的方式来歌颂秦之恩德。
& K. l4 M u. ?7 O# d3 v2 J8 n' k( e+ J ]
& |" @8 k& [( i9 J- H9 ~" M7 m
4、由名词变为动词,则指“感激”、“恩惠“。
4 E* Z# {- V# p8 I+ j; X) r9 A" Q
- M0 [% P2 N( r) W& a4 j9 @5 g
1 ?/ O+ V& T3 [3 ^: k9 J. D 如《韩非子·外储说左下》:“臣不德君。”中的“德”字是“感激”的意思。(当然,这个“感激”是从恩德变来的。)6 i: g! q/ I/ {$ M0 j
9 G: `! }6 p6 g( d
( w0 K; B7 M! |+ o0 |8 B& l$ @ 如《左传。成公三年》:“然则德我乎?”8 g3 Y7 J; D* |
% E/ G7 ?: Q8 W' S& ]: a! T
* b3 S' \" X8 w& d
现代汉语中,则有“感恩戴德”、“德被四海”等。“德”,也是一个人或社会好的内在的品格和价值观。老子说“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 L+ y3 S8 q; D* J2 ~: ~* Y! b7 G$ P- m7 n3 I- }, W
2 M) I5 ?4 P0 @, j
5、“德”指内心的情感或者信念,用于人伦,则指人的本性、品德。儒家认为,“德”包括忠、孝、仁、义、温良、恭敬、谦让等。
- D2 C4 I' G) \, D, _+ `- ]0 Q% [7 p7 r7 P: A3 k) k
7 P8 l) b# l+ P6 Q& D7 K) q4 i “德”的价值原则,被孔子发展为“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的王道原则;被孟子发展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原则;被《礼记·大学》发展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道德纲领。“德”成为中国伦理的核心概念,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概念。% ~% c: S7 j5 _$ m
: K, c% m1 P( f" a# ^9 l: N7 G
6、“德”的外化即为礼,在心为“德”,发之于心而表现为行为即为“礼”。《尚书大传》:“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作乐,七年致政成王。”周人“制礼作乐”,系统整理审定了社会礼仪规范,严格规定了人的尊卑秩序和行为准则,将整个社会成员纳入到上下一统的尊卑有分、贵贱有等、长幼有序、轻重有别的社会关系中。周礼的诞生,为中国成功地建设文明社会奠定了基石,为文明社会道德政治秩序和伦理生活方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