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慵懒 2016-1-7 22:28 |
|---|
签到天数: 574 天 连续签到: 0 天 [LV.9]签到八年
|
(本文由《钱经》杂志授权随手记社区发布)
6 ^8 ]5 E, S M% Y- e$ V! {% C( V) X% I0 b' y/ M7 v8 L( x
现在的中国城市家庭,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传统的价值观和这种独有的社会现象难免发生冲突:是应该要求孩子像我们一样以勤俭节约为美德?还是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去满足孩子的要求?) K$ }$ J5 Q: Z3 Q+ P! h9 [7 b9 W0 K
/ B1 N- Q5 U) }- n* p# J; t$ @相信大家都见过这样的场景:商场里,一个宝宝在地上打滚,声嘶力竭地哭喊着要买某件玩具,旁边的妈妈面露尴尬:“好吧,好吧,可是说好了,就买这一个。”(我相信,这句话,妈妈在买上一个玩具前也说过。)围观者中,一位妈妈对一个女孩说:“你看看这个小哥哥的样子好看吗?我们不学他,我们说好了只看不买。”女孩也乖乖地点头,眼睛中满是对玩具的不舍,对其他小朋友手里东西的羡慕眼神让人看了心疼。
) ]" F, ?# X& D5 x' i) ~5 }% I' e3 g/ Z" Y' `/ n0 d- f0 I" }
这两位妈妈的不同做法会给孩子带来什么影响?. O: @4 J% Y8 M7 D7 z, I
( }/ O' l( _6 W; T/ x) B7 j2 h第一个妈妈,一味地满足孩子的需求,看似孩子眼下很幸福,殊不知,她的行为剥夺了孩子一生中重要的养成健康财富性格的机会!她的做法显然帮助孩子塑造了一种习惯——所有想要的东西都必须得到,而最有效的获得方法就是哭闹,一旦目的不能达到,这种行为就会变本加厉地重复。
* H! T, T9 T* u3 Y8 o
: U1 z7 L$ n2 n& \4 d6 v7 f如果我们身边有这样的朋友:一遇到喜欢的东西,不买回家就夜不能寐,不管这东西对自己是否有用,或者自己的财务状况是否允许,都非要满足自己的欲望。你可以尝试问问他们的小时候,大多有跟上面小朋友类似的经历。
. c+ {& Y7 D. K: Q T
$ S7 y P2 c' ^& K F4 a第二位妈妈的做法看上去很符合我们节俭的传统,但实际上是这样吗?
O4 f6 i2 `" k, N- p
5 v) v: p+ F! b" |# B这位妈妈的行为是控制了小朋友对物质的欲望,学会了节俭,钱看上去也的确省了下来,但是,钱也没有发挥什么作用。要知道,我们努力工作赚钱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好的生活质量,而不是单纯的数字增长。在这种教育模式下成长的小朋友往往会有两种极端反应:
! F1 \- }. e& X8 ] Q9 ^
; ]1 N% S9 H# ~一种是对金钱不能承担责任,对于消费的结果往往没有足够的信心承担。比如,对于买什么品牌的东西、什么颜色、什么款式,往往不能自己做出决定,犹犹豫豫,甚至一定要在他人的帮助下才能完成。在完成投资的决策过程中更是显现出困难。他们在金钱面前往往是迷惘的,即使有机会获得财富,也会在投资和消费时保守、谨慎,即使有能力,也不愿意承担投资风险以获得更多利益。5 y0 F& L4 O1 T1 P2 {
0 M% \; i8 P5 c( M$ z# s- G$ g另一种则会表现出报复性反弹。从小的物质匮乏,会在小朋友的心里形成巨大的对物质的渴望,如果这种渴望不能转化成一种价值追求,而让它仅仅停留在对物质本身的渴望上,小朋友长大后就会出现不可抑制的购物心理,在心情不好或者认为自己受到伤害的时候,必须要通过疯狂购物来缓解情绪。我的一位好朋友就是这样:小时候家境贫寒,自己寒窗苦读获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在光环的背后,让他不耻谈及的就是自己的购物冲动,钱是赚得不少,但是往往还没有拿到手就要转去银行偿还信用卡账单。可见,小时候的财富性格给我们的一生带来了多大的影响。
0 w5 i+ v4 ^% f: V! R- }( y4 M1 }" h: o; X% ]# v
在今天高速发展的金融社会中,钱,不是一种价值的保有工具,而是一种价值的衡量工具。钱的价值会随着价值的波动而波动。一个人一味消费不能保有金钱是可怕的,但同时,如果一个人不具备把钱大胆转化成价值资产的能力,就很难在激励的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所以,要让自己会花钱、敢花钱,作为父母更要教会孩子会花钱。
8 ^# D* X$ x: N: z8 }' u4 q L; U2 A8 ^ y% Z5 n5 |
上面两位妈妈应该做的事情是跟孩子沟通,让孩子说出为什么要买这件玩具,并启发他衡量玩具能给他带来什么价值,是否值得买。经过衡量,再让他决定是否应该满足自己的欲望。这样在你开始你的哈Q旅程的时候,你也能带给孩子一个良好的价值衡量体系,帮助他从小养成一个良好的财富习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