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为啥要在春天野餐?
鼹鼠先生一上午都在刷灰浆,爬上爬下、满身是灰。终于他扔下了刷子,一头钻进草地舒服地打起滚来。这样好的天气,“让春季扫除见鬼去吧!”于是,他来到了河岸,遇见正打算划船去野餐的河鼠先生——说起野餐这回事,最先想到的居然是《杨柳风》(The Wind in the Willows)开篇这一幕。犹记得,河鼠先生的柳条篮里冷火腿、腌小黄瓜、柠檬汽水、水芹三明治之类塞得满满当当。真不亏是河鼠先生呢。这一英国文学史上经典的冒险与发现自我之旅,正始于一次说走就走的野餐。
《杨柳风》写于1908年,维多利亚女王治下的英国,这一年伦敦办了万国博览会,百货商店开始出现,海边浴场更是风靡一时。布尔乔亚的生活方式席卷欧洲、这段享乐时光,被海峡对面的法国称为“La Vie Moderne”(摩登生活时代)。与摩登生活一起到来的正是全民野餐时代。
http://mmbiz.qpic.cn/mmbiz/ZOn3ZBiaVYzEJxxRTO3A5qhEiat4P7cf8ficO6hy1qpbu3PQt5alfkON1kcTxeGBBt9MY1EpnwdQdlVQHpqTK2ibyg/0
风尚总是最先从上层社会兴起。翻阅故纸堆,野餐起源于王孙贵戚大型狩猎之后填饱肚子的户外宴饮。14世纪末法国菲比斯伯爵所著的《狩猎之书》就详尽地记载了彼时欧洲贵族野餐的细节:先由陪侍的仆从搭起桌子铺上台布、摆设餐具,再由专门烹煮野味的厨子大展身手。部分餐点是清晨出发前就备好的,比如火腿和馅饼,席间饮用的酒水都先在山泉里沁着,确保入口清凉消暑。
印象画派的野餐现代意义上的野餐出现在19世纪后期。英文野餐一词Picnic是借自法语的Pique-nique,原指每位参与者应自备食物与酒水茶饮,野餐会是没有主人一职的,而它的乐趣也正在于分享。
http://mmbiz.qpic.cn/mmbiz/ZOn3ZBiaVYzEJxxRTO3A5qhEiat4P7cf8fvAxl34vkyAcYQULibfbgQd95BVWjTibJF9Z5u4hA3w5KobW3VhItnJZA/0
那时,贵族们还需“矫情”地带上桌椅餐巾,备上骨瓷茶具、水晶酒杯等物件才肯在户外吃上一顿饭;普通百姓则已轻装简行,只需提上大大的藤制提篮便可伙同家人、朋友三五出游。准备的食物以冷餐为主,三明治、水果蛋糕、冷肉之类。讲究一些的还会带上小巧的酒精炉子,用来煮咖啡或是沏红茶。
印象派画作描绘了很多野餐场景:树影斑驳,白色亚麻餐布上四处滚落的水果、读了几页的小说,还有半盏微凉的茶。日常生活的美与随性,在光影流动中呼之欲出。画家们乐此不疲地画那些白衣女子,她们或闲闲望向远处,或与身畔男子交谈;时间足够,微风正好,这场草地野餐似乎可以无休无止地进行下去。
http://mmbiz.qpic.cn/mmbiz/ZOn3ZBiaVYzEJxxRTO3A5qhEiat4P7cf8fbTcm6p9rtDxItwymmzXrJ0gvUc07Sic6xibnvFLzF97nUoAwSO8Wdoibg/0
印象派大师们何以如此青睐野餐这一题材?
因为野餐是那个时代最常见的户外休闲活动。1852年,拿破仑三世登基后旋即命令奥斯曼进行巴黎大改造。此后公园、绿地、剧院举目可见,而放射式的大马路更适合于民众逛街休闲。与此同时,公共空间也在欧洲现身问世,贵族的私人收藏室和庭院,都因大革命而蜕变成博物馆和公园,允许民众入内参观游玩。自行车的普及也使得远程的郊游变得可行。再往深处探究,妇女解放运动让女性开始走向户外。这一切促使野餐成为全民参与度极高的活动,其热烈程度,堪比1990年代初卡拉OK在我国的风靡。
即使在天寒地冻的俄罗斯和北欧,夏日短而仓促,人们也是抓紧时间享受野餐的乐趣。瑞典画家卡尔·拉松曾回忆8月的捕虾日,全家人带上面包和啤酒,在湖边点燃篝火,一边捕虾一边煮虾,其乐融融。再看爱伦堡的回忆录,全是他对旧俄刻骨的怀念:“5月,当白丁香的落花积成厚厚花雪时,全城都停课停工去度假。茶炊被大力气的厨娘搬上马车,孩子们采野草莓和醋栗,女人们用大铜锅煮果酱。男人们喝马奶,玩文特牌。”
http://mmbiz.qpic.cn/mmbiz/ZOn3ZBiaVYzEJxxRTO3A5qhEiat4P7cf8fLoJZxYrfQ40HbGicE6y1c0jicFba4icLcibosiaPKLeHQKdicib0ISjWJWicvQ/0
芸娘的野餐野餐看似为舶来品,实则在中国早有渊源。旧俗农历3月的寒食节,民间禁止生火,只能吃冷食。南朝《荆楚岁时记》载:“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及至唐代,寒食慢慢演变为祭祖扫墓的日子。时值春和景明,一家老小携食盒前往,祭扫完毕遂踏青郊游。这一习俗至元代日渐式微,但在南方还有些地区,因远离政权中心,顽固地保留了部分风俗。记载两浙民俗的《清嘉录》里专门记述“青团煨熟藕”,说“今俗用青团、红藕,皆可冷食,犹循禁火遗风”。青团至今仍是江南清明节的时令点心;而红藕,它如今的名字叫糯米糖藕,是淮扬菜的一道经典凉菜。
明清那帮爱吃文人花样百出,在野餐上做足了文章。沈三白的《浮生六记》曾写到,苏州城内有南园、北园两处。菜花黄时一众文人欲前去赏花,可惜对花冷饮,殊无意味。他的妻子芸娘倒颇有办法。她雇用市集中卖馄饨的小贩担其锅灶一同前往,现场烹制菜肴。芸娘还特意携带了一只砂罐,用铁叉串住罐柄,悬在灶上,加柴煎茶。众人在柳荫下团坐,“既而酒肴俱熟,坐地大嚼。游人见之,莫不羡为奇想。杯盘狼藉,各已陶然,或坐或卧,或歌或啸。”很多年后,喜读《浮生六记》的林语堂先生盛赞芸娘是中国文学史中最可爱的女人。我想热爱美食的林先生一定是因为这出别致的春日野餐,而拜倒在芸娘的石榴裙下。
http://mmbiz.qpic.cn/mmbiz/ZOn3ZBiaVYzEJxxRTO3A5qhEiat4P7cf8fXvXBHPLToIjAolNAyzuSMzq8iaI8RwdSgaNvA0Wgry2FouN7dhdPfUg/0
野餐一定是有仪式感的,这与中国的文人审美趣味倒是颇为相投。进入20世纪后,不得不说野餐的仪式感逐渐弱化,变得更随意,不过可以选择的野餐道具却大大丰富起来。随着汽车的问世,都市人的生活半径大大拓展。当时的野餐盒设计,主要是跟汽车的设计互相搭配,例如:可以架在汽车的顶部,或者设计成可放在座位前方放脚的功能。一次性餐具面世,在便利的同时也使美感打了折扣。不过现代社会的好就在于选择多多,大家各取所需。方便还是美,悉听尊便。http://mmbiz.qpic.cn/mmbiz/ZOn3ZBiaVYzEJxxRTO3A5qhEiat4P7cf8fbicEk6uHBuQpnyvCCQOElPl382PTzEUpzyJ8H8czI6LhP8ibXrREavtw/0
改变欧洲的一次野餐26年前,有一次野餐改变了整个欧洲。当时数万东德人以游客身份来到匈牙利与奥地利边境,在那里露营野餐,伺机借道逃往西方。在泛欧联盟的促成下,匈奥两国政府同意在8月19日将一小段边境象征性地开放3小时,举行一次无国界的“泛欧野餐”(Pan-European Picnic)。数百位东德人趁着这次短暂的铁幕开放机会逃往自由世界。起初,匈牙利政府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后来索性为东德人彻底开放了边境。再后来的事大家都知道——柏林墙最终倒掉了,铁幕掀开,冷战结束。
时至今日,每年8月19日,欧洲人都会以集会野餐来纪念这次鬼使神差改变历史的“野餐”。念书时第一次听到冷战史上的这一轶事,很好奇为何泛欧联盟要将这一计划命名为“野餐”。“这个,我也不清楚……”老教授推一推眼镜,“也许,提上野餐篮就可以奔向自由吧。”
http://mmbiz.qpic.cn/mmbiz/ZOn3ZBiaVYzEJxxRTO3A5qhEiat4P7cf8fKaEJmDYdBdYN1lrHdyhNiahYtYeAPU5XpotocMyAvb5CbHvrHunhSrg/0
该贴已经同步到 火员外的微博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