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飘飘凌凌

茶意禅道 空灵缘于尘世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9-11-25 13:44
  • 签到天数: 1296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0]签到九年

     楼主| 发表于 2011-9-30 13:18 | 显示全部楼层
    “茶佛一味”的缘起
    《过去现在因果经》记载:摩耶夫人在回娘家分娩途中,路经蓝毗尼花园,见园中一棵大树,花色香鲜,枝叶繁茂,就举起右手想摘一枝,这时释尊慢慢地从夫人右胁降生!
    茶,从被发现到成为日常饮料,大致经历了祭品、药用、菜食和饮料四个阶段,距今至少也有四千年历史。茶树为常绿冠木植物,秋末开白花,花腋生。一个宗教领袖的诞生方式竟与茶花的开放形式如此相似。是天数?是巧合?( a$ T: G' }/ A  s
    相传释祖经过六年苦行僧的生活仍没有悟道,于是坐在毕波罗树下,凭借饮茶打座七昼夜而得道。
    + s) j* K' b7 Z7 q茶树为常绿乔木,以其能生长、常年翠绿而喻佛教生长不衰。另外,茶树只能下种不能移栽,而佛教的终极是解决轮回之苦,所以佛教的内容,即使再艰深玄奥,也从来都不会脱开俗世。只不过有时在天上,把它理想化;有时拉到眼前,渴望变成现实。一旦众生顿悟,就成为当时社会经济、文化、政治与信仰的归宿。* E$ b* A% R/ h. c6 ^3 G6 Q
    无论是茶树、是茶,它们本身没有神性,神性是佛教赋予它们的。宗教中的佛、菩萨远离世俗社会,为了让人们接近它们,就必须用外来文化的激素,不断创新自我,使宗教文化永远充满诱惑。这就是佛教在东土大唐方兴未艾的生命本质和存在方式之一。也就是说,佛教必须将一些超时空的形象拉入传播方式之中,但这些形象又要有别于六根不净的众生,而自然界中的茶树、茶花、茶叶为人所常见,又不染世事,正是佛教所需的。因而佛教便将其教义、所崇尚的人物之精髓依附于它们身上,使抽象的教理、崇拜对象更加情感化并形成牢固的联系。因此,“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寝,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封氏闻见记》卷六)茶,对于代宗以后李唐社会已成为“人家一日不可无”之物,信佛、礼佛也渐入人心。以至于一声“吃茶去”必念起释佛;瞧见杨柳定想到菩萨。茶与茶树一旦拥有这些灵性,反过来又纯洁了佛教境地。以强烈的情感宣染代替艰深的信仰说教,便是“茶佛一味”的缘起。% w1 ^" S1 k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9-11-25 13:44
  • 签到天数: 1296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0]签到九年

     楼主| 发表于 2011-9-30 13:19 | 显示全部楼层
    白族三道茶的缘起是佛教
    许多寺庙不仅重视茶叶栽培,而且是茶道传播和研究的中心。有“自古名寺出名茶”之说。大理感通寺的“感通茶”就是最初产于寺院中,并与寺院禅道相得益彰的名茶。感通茶因产于大理感通寺而得名,是云南享誉较早的地方名茶。明代的冯时可的《滇行记略》中记载:“感通寺茶,不下天池(江苏)伏龙(浙江绍兴)。特此中人不善焙制尔。”《明一统志》称:“感通茶,感通寺出,味胜他处产者。”万历年间,谢肇淛在《滇略》一书有:“茶,点苍感通寺之产过之,值也不廉”的记述。明代李元阳在《大理府志》记载:“感通茶,性味不减阳羡(江苏宜兴),藏之年久,味愈胜也。”当时的感通寺不仅对茶叶的栽培、焙制有独特的技术,而且十分讲究饮茶之道。寺院内设有“茶堂”,专供禅僧辩论佛理、招待施主、品尝香茶。寺院还专设茶头,专事烧水煮茶,献茶待客,并在寺门前派“施茶僧”,惠施茶水。称作“寺院茶”,用以供佛、待客、自奉。
    明万历年间,李元阳邀云南巡按刘维同游感通寺,寺僧以感通茶相待。李元阳、刘维与感通寺印光法师参悟禅茶,刘维还授与印光烹茶新法。李元阳在感通寺寒泉旁修建了“寒泉亭”,刘维巡写了一篇《感通寺寒泉亭记》:“点苍山末有荡山,荡山之中曰感通寺,寺旁有泉,清冽可饮。泉之旁树茶,计其初植时不下百年之物。自有此山即有此泉,有此泉即有此茶。采茶汲泉烹啜之数百年矣,而茶法卒未谙焉。相传茶水并煎,水熟则浑,而茶味已失。遂与众友,躬诣泉所,并嘱印光取水,发火,拈茶如法烹饪而饮之。水之清冽虽热不解其初,而茶之气味则馥馥袭人,有隽永之余趣矣。”刘维《感通茶与僧话旧》有诗云:“竹房潇洒白去边,僧话留连茗熏煎。海山久思惟有梦,心中长住不知年。”' ^3 _; v! J! W
    明代著名的旅行家徐霞客于1639年的农历三月十四日游感通寺后,在《滇游日记》中这样记载:“中庭院外,乔松修竹,间作茶树,树皆高三四丈,绝与桂相似。时方采摘,无不架梯升树者。茶味颇佳,焙而复爆,不免黝黑。”' W8 l$ M, r6 h  H% t9 m
    感通茶今已发展成大片茶园,成为大理白族“三道茶”的主茶。到感通寺清坐品茗,已成为时人推崇的雅事。/ V4 C% y' U3 F4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9-11-25 13:44
  • 签到天数: 1296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0]签到九年

     楼主| 发表于 2011-9-30 13:19 | 显示全部楼层
    白族三道茶的缘起是佛教
    茶道的兴起与佛教的兴盛几乎可以说是同步的,佛教自汉朝传入我国以来便与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茶的历史和文化隽永而深沉,其中寄寓了人在道德、伦理、宗教、艺术等诸方面的人文理念。通过饮茶,使我们轻松、宁静、平和、自在、喜悦,从而清除凡尘之杂念,使得身心安然。正所谓“为饮涤尘烦。”佛教亦是以涤净心灵之凡尘,求得明心见性,了脱生死为目的的宗教。所以,单就此过程而言,佛教与茶就有着某种契合。
    据《茶经》记载,僧人在两晋时即以敬茶作为寺院待客的礼仪。到了唐朝,随着禅宗的盛行,佛门嗜茶、尚茶之风也更加普及。寺院茶礼包括供养三宝、招待香客两方面。中晚唐时的百丈怀海和尚创立了《百丈清规》后,寺院的茶礼已趋于规范。在清寂、古朴的禅堂内,以茶敬佛,以茶清心,以茶待客,真所谓“焚香引幽步,酌茗开净筵。”4 v; M9 h" t' W& m: g8 _
    偏居于西南一隅的南诏大理国,是一方崇尚佛教的乐土。南诏后期,佛教被奉为国教,寺庙众多,饮茶之风盛行,茶成为寺庙中日常饮用、佛事供奉、招待香客和游人的必备饮品。一时之间,民间争相效仿,使茶饮这一雅事在大理成为一种流行时尚。
    8 T2 T" D/ ?) J; s. q4 x5 p岁月蹉跎,沧海桑田,茶饮在大理逐步发展完善,并以一种崭新的方式呈现,“三道茶”这一独特的茶道被赋予了更多的文化内涵。“三道茶”第一道为“苦茶”,制作时,先将水烧开,由司茶者将一只小砂罐置于文火上烘烤。待罐烤热后,即取适量茶叶放入罐内,并不停地转动砂罐,使茶叶受热均匀,待罐内茶叶转黄,茶香喷鼻,即注入已经烧沸的开水。少顷,主人将沸腾的茶水倾入茶盅,再用双手举盅献给客人。因此茶经烘烤、煮沸而成,看上去色如琥珀,闻起来焦香扑鼻,喝下去滋味苦涩,通常只有半杯,一饮而尽。第二道茶,称之为“甜茶”。当客人喝完第一道茶后,主人重新用小砂罐置茶、烤茶、煮茶,并在茶盅里放入少许红糖、乳扇、桂皮等,这样沏成的茶,香甜可口。第三道茶是“回味茶”,其煮茶方法相同,只是茶盅中放的原料已换成适量蜂蜜,少许炒米花,若干粒花椒,一撮核桃仁,茶容量通常为六七分满。这杯茶,喝起来甜、酸、苦、辣,各味俱全,回味无穷。
    6 Z! N; Q0 E* Q“三道茶”寓意人生“一苦,二甜,三回味”的哲理,现已成为白族民间婚庆、节日、待客的茶礼。“三道茶”歌舞表演也成了大理旅游的保留节目。; C, r% M# o. T2 q
    纵观白族“三道茶”的传承发展,是佛教活动的兴盛在其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而“一苦二甜三回味”的人生哲理亦暗合了佛家追求人格完善的境界。: O# j. k% _' d7 N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9-11-25 13:44
  • 签到天数: 1296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0]签到九年

     楼主| 发表于 2011-9-30 13:20 | 显示全部楼层
    茶蕴禅意,只在平常之间
    茶与禅一直有着神秘的关联,茶意可通禅,至于是渐悟还是顿悟,就要看个人造化了。
    传说达摩祖师面壁九年,出关后眼皮无法张开,便把它们撕了下来,丢在地上,那地方长出一株矮树。他的弟子们摘下树上的树叶泡水饮用,发现这水竟然神奇异常,可以令坐禅的人保持头脑清醒,神志清明,能更透彻地领悟佛的真谛,于是便有了“禅茶”一说。. {' K( I+ n7 A7 E, F- {$ Y5 N
    有人说,会喝且能有茶喝并能品味出禅意的人是种洒脱,无茶而能直入禅趣的人是种超脱,有茶而不拘泥于茶趣或是禅趣的人是种超越,无茶而能处处与茶道禅心相应的人则是奇迹。在我们看来,品茶悟禅无须刻意,禅意佛心也并非深不可测的玄机。一花一世界,一茶一人生,其中真味,便在这一饮一食的平常之间。
    $ G7 ~- L4 n9 n4 q4 \+ H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9-11-25 13:44
  • 签到天数: 1296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0]签到九年

     楼主| 发表于 2011-9-30 13:23 | 显示全部楼层
    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相传在明代洪武年间,安徽休宁县松罗山有一寺庙,名叫让福寺,寺门前摆着两口年代久远,却始终没人清扫的大水缸,水色碧绿,睡莲飘香。一天,来了位异人,看了看水缸后就要出巨资买下,并约定3日后取货。异人走后,老和尚看着这脏得要死的水缸,心想卖的东西总要干净一点吧,于是让小和尚把缸内的水倒了,又刷得干干净净。不料,3天后异人来了一看,直拍大腿,摇头叹息着说:“这水是天上王母娘娘的茶水,有灵丹妙药之功,可是你我都无法消受。你可在倒水的地方种上茶叶,其灵也如天上。”和尚植茶如所示,所产茶果然香味异常,有“盖龙井”之称。后来,休宁地方流行瘟疫,寺僧以茶泡水相赠,施药治病,无不灵验。从这个传说中可以看出茶与佛是有相当密切关系的。
    在我国久远的历史长河中,寺院产茶,和尚种茶、制茶却是真有其事。从明、清的书籍上,我们就可以看到当时南方的大寺庙,有分工精细的种茶僧、薅茶僧、采茶僧、制茶僧,各司其职。再往前查,被后人称作“茶圣”的唐代陆羽,他的童年就是在晨钟暮鼓、袅袅香烟中度过的,他的第一位启蒙老师是竟陵龙盖寺的和尚。他就在这个环境中种茶、采茶、汲水、烹茶。4 M. F( ^% K8 K' T8 Y. z
    茶佛千年,佛教与茶叶有缘,因此中国古代多数名茶都与佛门有关。如有名的西湖龙井茶,陆羽《茶经》说:“杭州钱塘天竺、灵隐二寺产茶。”宋代,天竺出的香杯茶、白云茶列为贡茶。乾隆皇帝下江南在狮峰胡公庙品饮龙井茶,封庙前18棵茶树为御茶。
    2 ]9 J  r$ Z, S4 o( e& w一屯溪绿茶站名松萝茶,是一位佛教徒创制的。明代冯时可一《茶录》记载:“徽郡向无茶,近出松萝莱最为时尚。是茶始于一比丘大方,大方居虎丘最久,得采制法。其后于松萝结庵,来造山茶于庵焙制,远迹争市,价倏翔涌,人因称松萝茶。”& w9 }9 M1 u) b: T  p# V4 A( Q- q- P- D
    武夷岩茶与龙井齐名,属乌龙茶系,有“一香二清三甘四活”之美评。其中又以“大红袍”为佳。传说崇安县令久病不愈,和尚献武夷山茶,这位县官饮此茶后竟出了奇事,一百病全消。为感激此茶济世活人之德,县官亲攀茶崖,把一件大红袍披于茶树之上,故此茶以“大红袍”名之。不论此说是否合情理,武夷茶与佛门有缘则是真实无伪的。  k* n4 r6 _2 K$ W. {* }
    安溪铁观音“重如铁,美如观音”,其名取自佛经。普陀佛茶产于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浙江舟山群岛的普陀山,僧侣种茶用于献佛、待客,直接以“佛”名其茶。8 S! P$ E, b$ x6 f% U% E* A2 G5 j: B9 v
    茶与佛教有缘的起始,大概与佛教提倡坐禅有关。世称茶有三德,其一就是坐禅时通夜不眠,佛教取这为已用。同时,僧侣们也视饮茶为一种幸福,是长寿之道。饮茶能达悟道,得到佛的庇佑。旧时杭州龙井茶室有这样一幅墨迹;小住为佳,且吃了赵州茶去;日归可缓,试同歌陌上花来。“吃茶去”三字,至今仍作为日本一些著名茶室的招牌。% X" W) O+ j. v5 V; F# Q
    感茶佛之千年缘,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题词:“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 D* {8 [0 B4 n# ^0 y7 B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9-11-25 13:44
  • 签到天数: 1296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0]签到九年

     楼主| 发表于 2011-9-30 13:24 | 显示全部楼层
    碧螺春:禅茶西山水月寺
    碧螺春最早见于《随见录》,此书已佚,散见于诸书。碧螺春有确切记载的,是清王应奎《柳南续笔》。但西山产茶史,可溯至唐代。宋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云:“洞庭山出美茶,旧入为贡,茶经云长洲县产洞庭山者,与金州蕲州味同。近年山僧尤善制茗,谓之水月茶,以院为名也,颇为吴人所贵。 ”明陈继儒《太平清话》云:“洞庭山小青坞出茶,唐宋入贡,下有水月寺,即贡茶院也。 ”小青茶(又名小春茶),以水月寺得名为水月茶,宋成贡品,蜚声于世。水月寺亦称“水月贡茶院”。水月茶之名声,引来了茶圣陆羽。
    唐上元二年(公元 761年),陆羽初次至苏,游虎丘,探剑池,品石泉为天下第三泉(一说第五泉)。唐大历五年至大历十年,五年间,陆羽常至苏城。其间,考察了洞庭东、西山茶事。诗僧皎然《访陆处士羽》诗云:“太湖东西路,吴主古山前。所思不可见,归鸿自翩翩。何山尝春茗?何处弄春泉?莫是沧浪子,悠悠一钓船”。陆羽将洞庭山茶写入《茶经》。《茶经》八之出云:“浙西,以湖州上,常州次,宣州、杭州、歙州下。润州、苏州又下”。唐时,水月茶虽名声殊然,但真正为“吴人所贵”,选为贡品,应在宋代。北宋李宗谔《吴郡图经》、乐史《太平环宇记》均有记载。
    7 r( K4 X% ]* W) T$ E宋时“水月茶”是饼茶,与今卷曲成螺、浑身披毛的碧螺春,形态不同。茶界一说,水月茶为碧螺春前身。明王鏊《姑苏志》云:“茶。出吴县西山,谷雨前采焙极细者贩于市,争先腾价,以雨前为贵也”。明代出现炒青茶,水月茶外形变为纤细,跟现代碧螺春形制相近。碧螺春独特的螺旋状形,相传是明代水月寺僧人,受佛像上螺状头发所启发而创。
      c# `6 O+ p# s+ _$ K& t" X/ w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9-11-25 13:44
  • 签到天数: 1296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0]签到九年

     楼主| 发表于 2011-9-30 13:24 | 显示全部楼层
    禅于悟,茶于雅,雅俗同归
    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禅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精神在人生日用的落实与升华。有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儒家文化的精神集中体现在一个“正”字上,道家文化体现在一个“清”字上,佛家集中在一个“和”字上。也就是说,儒家主正气,道家主清气,佛家主和气。那么,作为中国茶文化的精神是什么呢?我想,一个“雅”字可以体现。古今茶人无不以品茗谈心为雅事,以茶人啜客为雅士。
    “正·清·和·雅”四个字、四种气,大致可以概括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精神。作为禅与茶相结合而形成的“禅茶文化”,既有儒家的正气,道家的清气,佛家的和气,更有茶文化本身的雅气。正、清、和、雅的综合,完整地体现了禅茶文化的根本精神。
    ; g4 n5 M0 d  @4 c2 P# v. o7 E禅的精神在于悟,茶的精神在于雅。悟的反面是迷,雅的反面是俗。由迷到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由俗到雅也是一个持久修养的过程。禅茶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心性修养形式,其目的就是在于通过强化当下之觉照,实现从迷到悟、从俗到雅的转化。一念迷失,禅是禅,茶是茶;清者清,浊者浊;雅是雅,俗是俗。一念觉悟,茶即禅,禅即茶;清化浊,浊变清;雅化俗,俗化雅。0 @4 ~7 ]# ~- d$ x
    禅茶文化的精神是“正·清·和·雅”,这一种精神决定了禅茶文化具有一种不同于哲学和伦理学的社会化育功能。禅茶文化离不开人文关怀,离不开人生日用,离不开禅的关照与感悟,离不开茶的精清、淡洁、涤烦、致和修养功夫。从这个角度来看,将禅茶文化的功能定位在“感恩、包容、分享、结缘”这八个字上,最为恰当;既理事圆融,又雅俗同归,具有在人生日用事中普遍落实和操作的现实意义。3 a* z; `; K8 v2 ]
    感恩——用感恩的心态喝这杯茶,这杯茶就不仅仅是一碗茶汤,而在其中充满人文精神,充满了天地万物和谐相处、相互成就、共融共济、同体不二的精神,化解戾气,发扬正气,成就和气。  R& ?0 {. E& k0 L
    包容——用分享的心态来喝这杯茶,人间的恩恩怨怨都会像片片茶叶一样,把芳香甘美溶化到洁净的淡水中,变成有益于优化彼此身心气质的醍醐甘露,人间的正气和气就会在把盏相敬中得到落实。
    : z/ f/ ~. T+ A: ?9 L6 u# k分享——用分享的心态来喝这杯茶,培养我们推己及人的仁爱胸怀,想到人间还有诸多苦痛,想到社会还有种种缺陷,每个人都有责任把爱奉献给对方,少一点私欲,多一分公心;少一点冷漠,多一份爱。
    3 f" m! b( H3 }) D. S+ }结缘——用结缘的心态来喝这杯茶,以茶汤的至味,同所有人结茶缘,结善缘,结法缘,结佛缘,让法的智慧,佛的慈悲,茶的香洁,善的和谐,净化人生,祥和社会。+ I: M+ K. `1 E
    禅茶文化的精神“正·清·和·雅”;禅茶文化的功能“感恩、包容、分享、结缘”。将正气融入感恩中,将清气融入包容中,将和气融入分享中,将雅气融入结缘中;在弘扬禅茶文化的精神和落实禅茶文化,发挥禅茶文化凝集人心、化解矛盾、优化自身素质、和谐自他关系的潜移默化的作用,这是弘扬禅茶文化的根本社会价值所在
    4 M( C. [- m8 h- ^3 q3 R  G/ X! B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9-11-25 13:44
  • 签到天数: 1296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0]签到九年

     楼主| 发表于 2011-9-30 13:25 | 显示全部楼层
    浓淡由己 感受禅茶意韵
    岩茶有岩韵,铁观音有观音韵,绿茶有幽韵……茶韵之说素来已久,那么什么是茶韵呢?恐怕没有一个人能真正说得清楚。真正的喝茶是要调动全身的官能来参与的,用眼睛去鉴赏茶色,用耳朵去听高冲低泡的声音,用鼻子去闻氲氤的茶香,用舌头的味蕾去品尝茶味,用双手去泡茶、沏茶、倒茶、举杯,再通过眼、耳、鼻、舌、身把末梢的官能感觉传递给心灵(意),在心里把对茶的颜色、声音、香气、味道、触感的结果进行整合而产生一定的意识(法),最后在心里所意会到的就是我们常说的茶韵。茶韵产生的流程正是佛法中“六根”(生理)对“六尘”(物理)的摄受而产生“六识”(心理)的过程。
    关于茶韵的描述不胜枚举,但大都停留在感性的认知。如清代学者梁章钜在《归田琐记》中把武夷茶的韵用“香、清、甘、活”四字来概括。这无非从色、声、香、味去记录官能感受,并非真正的茶韵。他又说“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这“悠然心会”、“难与君说”的“妙处”才是真正的茶韵。既然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那所有的文字描述和语言记载都是不准确的、不全面的。如苏东坡形容建茶“森然可爱不可慢,骨清肉腻和且正”、乾隆皇帝“就中武夷品最佳,气味清和兼骨鲠”的诗中都提到武夷茶中有“骨”的存在,后人因此把岩茶的韵定位为“岩骨花香”。花香能闻出,但茶中之“骨”为何物?无人知晓。$ L9 L5 w( P+ Y2 X5 A
    如果一定要在文字中寻找茶韵的记载,卢仝的《七碗茶诗》倒可以管窥一二:" M# E4 ~5 c* \! X$ _
    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
    ! O  [" a; @9 ^: `8 n% L. X, B7 N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
    & A0 }4 i0 R. V  O6 j9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 P& j7 D9 d& S  d$ z- C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h" S% ^3 U0 N5 n* ?2 D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 E& T8 |/ B, X: L2 M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T) U, i( c& x- D; e
    但是,喝茶能喝出“两腋清风生”、“乘此清风欲归去”感受的能有几人?再者,这种茶韵只是一己的心领神会,他人并不一定能感同身受,往往不为他人所信。茶韵和禅机一样都是不可说、道不明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如果一定要拿来说,那未免有诱导或心理暗示之嫌。
    7 h/ Q# H* X! B4 R+ e当年大慧禅师把号称禅门第一书的《碧岩录》雕版付之一炬,就是主张禅在悟,而不在学。禅的感受正如“禅”字“示单”的构字之意,是一种很单独的、很个体的。同样,茶之韵乃人在草木间的感受,浓淡由己,冷暖自知。
    ' [2 Z% `% b' Z) {, v% ?$ U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9-11-25 13:44
  • 签到天数: 1296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0]签到九年

     楼主| 发表于 2011-9-30 13:26 | 显示全部楼层
    菩萨心肠度化茶味人生
    “菩萨”的全称是“菩提萨埵”。“菩提”是觉悟的意思,“萨埵”指有情众生;“菩萨”就是觉悟有情众生,也即普度众生。菩萨“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以慈悲心度化一切众生,引导众生实践六度,终得解脱。片片茶叶如同菩萨六度波罗蜜的片片舟楫带领众生脱离苦海,同登彼岸。
    六波罗蜜是指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和智慧。茶遇水舍身,而成茶饮,供养世人,就是布施波罗蜜;茶香四溢,犹如戒定真香,就是持戒波罗蜜;忍受采摘揉捻、高温炒焙、开水冲泡,就是忍辱波罗蜜;助禅去睡,提神益思,就是精进波罗蜜;和敬清寂,茶味一如,就是禅定波罗蜜;行方便法,净心导和,就是智慧波罗蜜。
    - @5 W# X1 r0 U* W% e$ Q) {! T无论是大俗的“柴米油盐酱醋茶”还是大雅的“琴棋书画烟酒茶”,中国人的生活都离不开茶。以茶喻人,古来有之,精辟莫过苏轼的“从来佳茗似佳人”之喻。佳人往往红颜薄命,佳茗又何尝不是?女为悦己者容,茶为知己者死。自古才子爱佳人,从来雅士尚品茶。好茶期待好水,期待会泡茶的人,更期待好人喝。以人喻茶,也不少见,如《晚甘侯传》《叶嘉传》,洋洋洒洒,蔚为大观。人生得失尽在杯中,苦涩甘甜渐次展现。举起杯也举起了欢乐忧愁,喝下茶也饮尽了悲欢离合,放下杯也放下了恩怨情仇。苦尽甘来,起起落落,个中滋味,唯有自知。《红楼梦》以“千红一窟”为最好之茶,喻示人间纵然万紫千红,终归难逃一哭,参透茶味人生,概括无差。6 F# A: I* c) U' {# {0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9-11-25 13:44
  • 签到天数: 1296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0]签到九年

     楼主| 发表于 2011-9-30 13:26 | 显示全部楼层
    禅茶真境 无一物中物尽藏
    “无”是历史上禅僧常书写的一个字,也是茶室中常挂的墨宝。“无”不是世俗所说的“无”,而是超越了世俗认为的“有”“无”之上的"无",是佛教的世界观的反映。
    讲到“无”,不能不提起五祖传道的典故。禅宗五祖弘忍在将传授衣钵前曾召集所有的弟子门人,要他们各自写出对佛法的了悟心得,谁写得最好就把衣钵传给谁。弘忍的首座弟子神秀是个饱学高僧,他写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弘忍认为这偈文美则美,但尚未悟出佛法真谛。而当时寺中一位烧水小和尚慧能也作了一偈文: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弘忍认为,"慧能了悟了"。于是当夜就将达摩祖师留下的袈裟和铁衣钵传给了慧能,。因为慧能明白了“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盘寂静”的真理。只有认识了世界“本来无一物”才能进一步认识到“无一物中物尽藏,有花有月有楼台。”茶学界普遍认为,只有了悟了“无”的境界,才能创造出“禅茶一味”的真境。“无”是茶道艺术创造的源泉。
    + N3 c" Y' b4 I  r6 C2 ?% J6 o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好手网

    GMT+8, 2025-8-24 21:09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09 - haoh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Started 0 days (0 years) ago.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