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飘飘凌凌

茶意禅道 空灵缘于尘世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9-11-25 13:44
  • 签到天数: 1296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0]签到九年

     楼主| 发表于 2011-9-30 13:27 | 显示全部楼层
    浅话“茶”字的起源
    在古代史料中,茶的名称很多。在公元前2世纪,西汉司马相如的《凡将篇》中提到的“荈诧”就是茶,西汉末年,在扬雄的《方言》中,称茶为“蔎”;在《神农本草经》中,称之为“荼草”或 “选”; 南朝宋山谦之的《吴兴记》中称为“荈”;东晋裴渊的《广州记》中称之谓“皋芦”;此外,还有“诧”、“奼”、 “茗”、“荼”等称谓,均认为是茶之异名同义字。唐代陆羽在《茶经》中,也提到“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总之,在陆羽撰写《茶经》中,对茶的提法不下10余种,其中用得最多、最普遍的是荼。由于茶事的发展,指茶的“荼”字使用越来越多,生有了区别的必要,于是从一字多义的“茶”字中,衍生出“茶”字。陆羽在写《茶经》时,将“荼”字减少一划,改写为“茶”。从此,在古今茶学书中,茶字的形、音、义也就固定下来了。
    茶叶在中国西周时期是被作为祭品使用的,到了春秋时代茶鲜叶被人们作为菜食,而战国时期茶叶作为治病药品,西汉时期茶叶已成为主要商品之一了。从三国到南北朝的三百多年时间内,特别是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佛家利用饮茶来解除坐禅瞌睡,于是在寺院庙旁的山谷间普遍种茶。饮茶推广了佛教,而佛教又促进了茶灶的发展,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所谓“茶佛一味”的来源。到了唐代,茶叶才正式作为普及民间的大众饮料。/ _/ U" R, {% I% P2 ~;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9-11-25 13:44
  • 签到天数: 1296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0]签到九年

     楼主| 发表于 2011-9-30 13:28 | 显示全部楼层
    大相国寺素茶:还自心本来清净
    大相国寺始创于公元555年,是为我国历史上第一座“为国开堂”的“皇家寺院”,北宋时大相国寺的住持由皇帝赐封。该寺历史悠久,是我国汉传佛教十大名寺之一,在中国佛教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广泛的影响。据《东京梦华录》、《水浒》记载:每遇斋会,凡饮食茶果,动使器皿,虽三五百分,莫不咄嗟而办。当时寺内还设有茶头一职,专门为皇帝、状元、各国使节、僧侣特制大相国寺素茶。可见,早在宋代,大相国寺已经有了专门的选茶、制茶、泡茶的专门机构。
    大相国寺宏观法师介绍,2002年心广方丈升座以来,大相国寺再度中兴,三坛大戒法会全球直播,大相国寺佛乐被评定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500全铜罗汉即将升座、7层88米的资圣阁即将举行奠基仪式,香客纷纭。在此基础上,大相国寺仍不断挖掘和弘扬大相国寺优秀的传统文化,在经过2年的筹备后,即将于近日推出大相国寺系列素茶。
    % \7 z; b5 K/ Q& @* U魏晋以后,一些佛教禅师发现茶有提神益思解乏的作用,正好解决因午后不食及夜晚参禅出现的精力不够、又乏又困的问题,因而多方搜求或四处种植,大量饮用,推动了社会上饮茶风气的形成。尤其在唐代禅宗创立之后,许多禅寺奉行农禅并重,种植、培育、制作了一些茶叶精品,久而久之成为了名茶。由于佛教戒酒,因此茶就成为了佛寺最重要的饮料。* ^0 }8 f' q7 x4 i0 I
    宏观法师说,茶道就是要你通过茶的实际生活,在心路的历程中,净治明相,观察自心现量,清除你自己心灵所受的污染,善自心现,远离尘垢,消除烦恼,还你自心本来清净的现实而已
    $ n. w/ W- \. m5 Z& f, D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9-11-25 13:44
  • 签到天数: 1296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0]签到九年

     楼主| 发表于 2011-9-30 13:28 | 显示全部楼层
    缥缈仙境,碧螺春的发源地
    缥缈峰景区海拔达三百三十六米,为太湖七十二峰之首,因经常被云雾笼罩,犹如传说中的缥缈仙境,因此得名。缥缈峰景区总面积五平方公里,由缥缈峰、水月坞、涵村坞组成,景区内有十公里环山公路和五公里步行道,主要景点有“碧螺春”茶的发源地墨佐君坛、唐代“茶圣”陆羽像、梁羽生武侠小说中的八阵图石阵、水月禅寺等二十余处景点。
    “莫愁怀抱无消豁,缥缈峰头望太湖”。登临缥缈峰顶的瞭望塔,但见云雾缭绕其中,碧螺春茶漫山飞翠,清澈小溪叮咚作响,三万六千顷太湖尽收眼底。修葺一新的一代江南名刹水月禅,又称贡茶院,是碧螺春茶的发源地,在唐宋时期成为贡品的小青茶就是碧螺春的前身。出了水月禅寺,长髯飘飘的陆羽“热情相迎”,茶圣形象一览无余。9 W* j- |) _# u$ W0 Q( b6 J2 R
    据载,当年陆羽和好友在西山明月湾登岸,到西山考察茶事。经包山寺方丈推介前往水月禅寺,到寺旁洞庭山产茶历史最早的墨佐君坛边采茶品茶,小青茶即后来的碧螺春由此闻名于世。如今,漫山遍野的碧螺春茶树,踏青扫墓客呼吸着带有茶香的新鲜的空气,回味说不尽讲不完的饮茶故事。
    3 H% j5 j2 L* G0 d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9-11-25 13:44
  • 签到天数: 1296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0]签到九年

     楼主| 发表于 2011-9-30 13:29 | 显示全部楼层
    日本茶道源于中国径山茶宴
    800多年前,日本僧人在中国径山寺拜师取经,将中国的禅茶文化带回日本,并发展成为日本茶道。这一口口相传的观点得到日本史料的印证。
    据径山寺所在的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文化部门查证,日本18世纪百科全书《类聚名物考》记载,日本僧人南浦绍明于1259年将径山茶宴传入日本。这一发现为实证径山茶宴为日本茶道之源提供了重要的文献史料。3 ?  ~4 v1 y  }1 |2 _6 W8 S
    此前,包括日本学者在内的众多专家学者都认为日本茶道源于径山茶宴,但是一直没有确凿的文献史料加以佐证,被称为是禅茶文化研究的一道硬伤。
    5 b% Y9 h+ U7 b8 d' F, G2009年以来,杭州市余杭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组织专门力量,深入研究径山禅茶文化,在日本关西大学图书馆查到了相关文献。
    6 ?% F. m$ V- F$ F+ }9 v# j' O由18世纪日本江户时代中期国学大师山冈俊明编纂的《类聚名物考》第四卷中记载:“茶宴之起,正元年中(1259年),驻前国崇福寺开山南浦绍明,入唐时宋世也,到径山寺谒虚堂,而传其法而皈。”
    / C! ?) y  ~1 s: z& A: k余杭区文广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这一史料记载明确了日本茶道源于我国径山茶宴,成为径山茶宴是日本茶道之源的“铁证”。
    / v8 Q3 E; o3 n* ^4 _径山寺禅茶文化可追溯至唐。僧人举行茶宴,礼佛参禅,并制定了独特礼仪,到了宋朝,其影响覆盖江南,被誉为“东南第一禅林”,并成为中日禅茶交流中心。“茶圣”陆羽也曾隐居径山脚下,写下著名的《茶经》。. ?% t" [8 Z, v  Q* H+ n& Y
    作为中国禅门清规和茶会礼仪结合的典范,径山茶宴包括了张茶榜、击茶鼓、恭请入堂、上香礼佛、煎汤点茶、行盏分茶、说偈吃茶、谢茶退堂等10多道仪式程序,宾主或师徒之间用“参话头”的形式问答交谈,机锋偈语,慧光灵现,是我国禅茶文化的经典样式
    + Y$ b, m7 G% [3 u0 M$ J1 Y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9-11-25 13:44
  • 签到天数: 1296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0]签到九年

     楼主| 发表于 2011-10-1 21:23 | 显示全部楼层
    禅随榻畔 茶烟轻扬落花风
    茶与禅有相通之道,均重在主体感受,非深味之不可。饮茶需心平气静地品味,讲究井然有序地啜饮,以求环境与心境的宁静、清静、安谧。参禅要澄心静虑地体味,讲究专注精进,直指心性,以求清逸、冲和、幽寂。品茶是参禅的前奏,参禅是品茶的目的,二位一体,水乳交融。茶禅共同追求的是精神境界的提纯与升华,从而开辟了茶文化的新途径。在民间茶礼方面,由于宫廷茶仪难以效仿,禅院茶礼易为一般老百姓接受,因此,它对佛教影响也很大。
    自释迦以来,佛教重要修行之一,就是坐禅。要求独自一人跏趺而坐,头正背直“不动不摇,不委不倚”,更不能卧床而睡,90天为期。此外,还规定过午不食,不饮酒、不食荤。于是既有提神醒脑、驱除疲劳困倦,又有清心修行的茶,成为禅僧必不可少的饮料。禅僧坐禅时,每焚完一支香,就要饮茶,一天多的喝到四、五十碗,饮茶有助参禅、面壁省悟的妙用,为越来越多的僧人所亲身体验和感受。唐代《封氏闻见录》载,泰山灵岩寺降魔藏“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相仿效,逐成风俗”。唐代诗人杜牧的“今日鬃丝禅榻畔,茶烟轻扬落花风”的诗句,更生动地描述了老僧参禅烹茶时闭静雅致的情景。
    ( ~6 u5 _# C& }8 J3 |6 D禅境和品茶的精神意趣相通,茶的清净淡泊、朴素自然、韵味隽永,恰是禅所要求的天真、自然的人性体验和顿悟的归宿。茶之韵味千万种,说不清道不明,正如禅宗“拈花微笑”,可意会不可言传。品茶品出味,是一种悟,是得道,故茶中有道,茶中有禅
    9 L7 w) X( u$ }, g+ H6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好手网

    GMT+8, 2025-8-24 21:09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09 - haoh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Started 0 days (0 years) ago.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